如果有可能,北都也想全面換裝,可步槍這玩意單價不高,但當不住裝備的數量多啊,就算北都不惜工本,也不可能在區區兩個月里裝備全軍。
再說了,如今納米平臺都在協助月研組制造飛碟,一天二十四小時三班倒,哪有多余的工夫生產超級電池?
不過這事兒還沒完,不就是電么,咱們沒有電池,不是還有電網么?
一群搞技術的湊到一起,硬是把用電池的步槍,改成了插電版,作戰時只要扯幾根電纜,或者帶一輛發電車,就能附近的戰士提供電能。
不多不少,一輛車一個排。
而且除南疆之外,南方各省的電網還算完整,北方就更不用說了,根本就是毫發無傷,陣地設在哪里,就能把電送到哪里。
說實話,這種改進簡直就是蛋疼,裝備了這種步槍的部隊只能和敵人打陣地戰,根本沒法離開預設陣地。
可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倒也是種折衷的辦法。
強光槍也在這段時間進入了軍方的視野,說簡單吧,這玩意確實用了許多亞特技術,可說復雜吧,也沒想象中那么高深,算是一種亞特技術的低端產品。
這東西打在尖頭人身上,只能證個半公分左右的小坑,但是瞄準眼睛,一槍就能打穿大腦。
嗯,威力確實弱了一點,不過沒關系,增加體積提升功率,打穿尖頭人不是夢。
縮小體積不容易,放大卻簡單,只用了半個小時,月研組就拿出了新的設計圖,軍方立即著手制造重型激光槍。
為了提高持續射擊能力,設計人員參考加特林的結構,采用了多管設計,使之成為一款可長時間精確射擊的重型火力。后來又把近防炮的火控系統移植過來,使之成為由電子設備控制的全自動炮塔。
第一次試驗的時候,這門新鮮出爐的激光近炮,只用了四秒鐘,就將十四個目標全部摧毀。
實驗人員對這個成績并不滿意,他們不斷修改武器參數,優化算法提高準確率,將這門炮的反應速度提高了整整三分之一!
軍方再也忍不住了,馬上著手改進裝備。
第十九天,首批十二輛搭載激光近防炮的“五對負重輪”,只用了四天就完工下線并驗收合格。
第二十二天,首架采用史前技術的殲54原型機組裝完畢,并于當天首飛。
第三十五天,第一架飛碟下線。
第四十二天,首套可打擊外太空目標的大型激光防空系統建成。
第五十五天……
第六十七天……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