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問他們——怎么了?
“沒怎么。”
郁姝寧終于忍受不了,跑去了洗手間,把自己關在里面。她打開水龍頭,聽水流沖刷的聲音。
她總是用水流代替眼淚。
她給丈夫打去電話,視頻那一頭的邊澤臉色蒼白。
怎么辦?
郁姝寧失語了,她只能比劃著口型,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臉龐,神情陌生。
邊澤沉默了一會兒。他說,“我請假去鼓山一趟吧。”
“我也去。”
“你留下。”
“憑什么?”
“這個家不能沒有主事的人,你留下。”
“你就這么忍心讓我留下嗎?”
邊澤低下頭,將雙手貼在臉頰上,叫人看不到他的表情,好一會兒,他抬起頭說,“那我們一起去。”
……
邊寧有條不紊地訴說自己的意見。
糧食問題要解決,無非是開源節流。開源的話,耕地是必然的,秘境囊括了郊野,但這點耕地不足以支撐鼓山市民的消耗。無土栽培是一個解決方向,合成食品同樣是一個解決方向。這些科技都在伊爾公司的掌控下,也就是集中在西區科技園,到時候不可能等人家分發,而是要真刀真槍去搶過來的。
憑著一幫學生的努力,無論如何是不能完成自救的,互助會需要外援,而邊寧正打算聯系烏派同志們,他們組建的自救團將會是未來抵抗上層公司勢力的主要力量。
原本他是不打算建立青年互助會的,但后來考慮到年輕人的特性,這才打算親自下場,建立起這樣一支隊伍。未來的互助會成員都會是青少年,超過三十歲就不符合標準,而低于十四歲也不在考慮范圍內。中間這個年齡段的,基本是有知識,有理想的同志,他們的力量可以改變許多事情,也能在將來的局勢變化里起到重要的作用。
現階段,邊寧的提議是將學校的操場和綠化帶都用于耕作。
年輕人沒有農耕經驗,也吃不了這個苦頭,不過倒是有解決辦法,那就是用義體去種田,專業的農用義體是有的,豐收家一系列的義體就是為此設計。學校里這些義體改一改倒也能用,不過就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
人的基本生存條件無非物質和能量,物質是糧食,能量自然是電力,南郊聚變電廠是必須拿下的,否則公司給鼓山斷了電,互助會一切的行動都無法展開。只是這些對學生們來說太遠了,屆時會有自救團負責解決,邊寧只需要帶著同學們先活下來。
目前最緊要的任務反倒已經不再是吃飯問題,而是互助會的紀律問題,往小了說是要便于管理,往大了說那是統一思想路線的大事。沒有嚴格紀律和明確目標的隊伍是成不了事的。
邊寧打算成立一個紀管組,用于督促同學們的生活、學習、生產規范,同時也兼職文化宣傳和思想指導工作。
這個意見頗引來爭議,只是大家牢騷歸牢騷,心里是清楚這件事的重要性。邊寧說要選舉紀管組,頓時有許多同學舉手,于是就叫他們一個個自己上臺介紹,到時候投票選出一百個名額的紀律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