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島求生是非常孤單的,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好在李青峰有大黃陪伴,日子勉強還算過的去。
第三天時。
李青峰全身又潮濕又黏,偏偏這個該死的天氣,也不給自己來一場雷暴雨,不然可以收集一些雨水。
順便洗一下澡。
實在忍受不了的李青峰只好自己制作一些“淡水”了。
其實原理還是比較簡單的,就跟家里的凈水器一樣,經過多層過濾,就可以獲得淡水。
一般有五級過濾。
PP棉過濾--活性炭過濾--PP棉過濾--RO反滲透膜過濾--活性炭過濾。
而海島上不可能會有PP棉,活性炭的制作也需要一千度的高溫,就目前而言很難實現。
RO反滲透膜更不可能。
但上面這種過濾法,是用提制純水的,可以直接飲用的那種。
而李青峰只想弄一些可以洗澡,相對健康點的淡水就可以了,所以要求也就沒那么高。
用于顆粒過濾的PP棉,可以用那些不常在海水里泡的細顆粒干燥海沙來代替,也就是通過沙層滲透過濾,從而濾掉海水里的顆粒物。
活性炭可以用普通的木炭代替,但木炭的制作相對復雜,最快也要四天才能做好。
但考慮到荒島求生還有二十多天,與其一直不停燒水喝,不如嘗試一下,說不定真可以一勞永逸。
說干就干。
李青峰用鐵鏟在,在沙灘上面先挖了一個坑,然后搭建了一個小土窯,窯子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火門、煙囪和肚皮。
肚皮是用來放置濕柴的,燒炭使用的木材,最好要硬點的木材,最好是殼斗科青岡屬、麻櫟屬的。
不過李青峰懶得找了,直接用香樟樹的就可以了,就是感覺浪費了點。
李青峰砍了一棵小香樟樹。
將樹枝樹干,都放到窯子里,然后開始點火,燒木炭是個技術活,掌握不好的話,很大概率廢窯,把那些樹木直接燒成灰。
第一天,要不停往窯子里加柴火燒,第一天燒的煙是濃濃的白煙。
正常情況下,第二天就會開始冒藍色的煙,到那時候,就得封住火門,讓柴火自己悶燒,到時候,燒出來的就是木炭。
而這個過程要很久。
李青峰只能先制作簡易的砂土滲透過濾,先去海島森林周圍的蘆葦蕩,砍了一些蘆葦干回來。
清理干凈后,用釣魚繩捆綁起來,就跟編織竹席一樣,盡量不要留下太大的縫隙。
編織完后。
把這張“竹席”卷成一個圓筒,高80厘米,直徑20厘米這樣。
到這一步,用來過濾海水的主體框架,總算完成了。
為了防止漏沙。
必須在一些縫隙比較大的地方,放置一些蘆葦的葉片。
做到這一步后。
李青峰在懸崖邊上挖了一個土坑,準備用來存放滲透過濾后的水,同時在土坑底部放置了大量石頭,防止水變得渾濁。
同時在水坑的底部挖了一個出水孔,這樣水就能從這個孔流出來,自己站在下面,就能享受淋浴的快感。
做到這一步后。
李青峰用大量蘆葦葉子封住了“圓筒竹席”底部,并將底部朝向了土坑。
接著,開始往里倒沙子。
這些沙子都是鸚嘴魚啃食珊瑚礁,排泄出來的鈣質顆粒排出體外,這些鈣質顆粒中間有細微的縫隙,本身就是不錯的吸附材料。
倒完沙子后。
李青峰用便攜水桶,到海水邊提了海水,慢慢倒進裝滿細砂的圓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