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應型中鋒,是順應現代足球發展潮流,應運而生的一種前鋒類型。
現代足球發展到今天,防守戰術的優化更新和防守理念的蓬勃發展,使前鋒的生存環境越來越艱辛,憑借一舉之力打開局面越來越難。
而足球的團隊屬性,決定了進球不是前鋒一個人的事情,順應時代的策應型中鋒,就自然而然的誕生了。
對于策應型中鋒而言,進球反而不再是重點了,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幫助球隊打開局面,某種程度上,他們算是球隊在前場的“pymaker”型人物。
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赫斯基,而切爾西的大吉魯也可以算是策應型中鋒的一員了。
高遠可以提升若昂的能力,但他的踢球風格和習慣選擇卻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
高遠現在要做的是因勢利導,最大化發揮若昂在中鋒位置上的作用。
一方面讓其他球員們更靠近他,可以更好的發揮他的支點策應作用;另一方面比賽進行到這個時候,對方的體能已經消耗的七七八八了,注意力也開始有所下降,讓“空間者”潘心悅此時上場,可以更好的發揮出潘心悅善于穿插跑位的特點。
換句話說,高遠此時的戰術很明確,策應型中鋒若昂打輔助,跑位型前鋒潘心悅風騷走位,其他人幫忙打野殺小怪。
潘心悅剛一出場,就制造了殺機。
若昂在中路站住位置,利用強壯的身體護住球,吸引了對方多名防守球員的注意力。
他邊護球,邊觀察著隊友的跑位。突然用身體擠開個空當,把球向側前方順了出去。
球傳的很賊,剛好繞開拖后中衛,打到后防線身后。
潘心悅跑位更賊,在球傳出去的瞬間,插到了后衛線身后,也不多帶,直接起腳打門。
這一傳一跑一射,發生在電光石火之間,迅如奔雷,快如閃電,一時間所有人都看呆了,以至于防守隊員都忘了沖上來封堵。
守門員的撲救動作也晚了,所有人眼睜睜盯著皮球向球門滾去。
皮球滾在草皮上,卻仿佛滾在每個人的心尖上,所有人的心臟都隨著皮球滾動砰砰直跳。
最終,皮球擦著立柱滾出了底線。
“啊~”貝薩球場的主場觀眾們長舒了一口氣。
“唉~”馬里迪莫人全都發出了一聲嘆息。
劫后余生的博阿維斯塔主帥維迪加爾擦了把冷汗,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帥,他敏銳的察覺到,新上場的這個中國小子和打中鋒的若昂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給我盯緊了這兩個家伙!”維迪加爾咆哮道。
比賽時間已經不多了,只要頂住,就能拿到寶貴的一分!
可是,維迪加爾很快發現,防守的難度增大了。
對方的陣型進行了調整,兩個邊路的王梓和潘心悅向中路靠近了。說是左中右三名中前衛,但其實更像是三個前腰。
他們像是衛星一樣圍著若昂這顆恒星旋轉,彼此之間聯系愈發的密切。
博阿維斯塔可以重點盯防其中的一兩個人,但對方前場四人組聯系成了一個密切的整體后,就不好防了,總不能四個人身邊全用重兵把守吧。
而且馬里迪莫的前場四人組非常狡猾,他們會通過過渡、迂回的方式,協同作戰,這就給防守增加了更大的困難。
在前場四人組的配合協作之下,馬里迪莫的進攻愈發猛烈了,維迪加爾的臉色也越來越難看。
全場壓制對手的球隊,不一定是強隊,因為他們缺乏節奏的變化,對手只需要嚴防死守,就可能頂得住;
真正的強隊,表現在節奏的變化上,如同海浪一樣,一層又一層,排山倒海又連綿不絕。而時快時慢,時緊時松的進攻節奏,讓對手更加防不勝防。
毫無疑問,馬里迪莫是一只強隊,他們不但節奏有變化,而且隨著比賽進行,越來越強,越來越難對付。
“該死的,馬里迪莫什么時候這么強了!”維迪加爾暗罵道。
第81分鐘,馬里迪莫愈發流暢的進攻終于收到了成效。
策應型中鋒再次發揮了支點作用。
馬里迪莫后場長傳,若昂依靠出眾的卡位能力在大禁區前沿胸部停球,并用強壯的身體背身拿住球。
此時,博阿維斯塔的防守隊員都知道了潘心悅的威脅,所以把注意力都放到了拿球的若昂和游走的潘心悅身上。
但出乎意料的是若昂把球回做給了接應的武科維奇。
武科維奇正面球門,雖然距離球門稍遠,但他的腳頭很硬,也算在他的射程范圍之內。
武科維奇作勢欲打,博阿維斯塔隊員知道厲害,紛紛沖過來上前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