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京都,大概每一個華夏人想到這座城市的時候,除了覺得當地人表面謙遜,內心傲嬌之外,也會懷著幾分淡淡的遺憾吧。
公元七百九十四年,京都仿大唐長安而建。
相比氣勢恢宏的長安城,京都街道狹窄,建筑精致。
雖然都是古老東方建筑風格的典范,但京都始終透著一種島國的小家子氣。
轉眼間滄海桑田,一千多年時光飛逝。
京都依然是京都,它保留著十幾個世紀以來的街道布局,沉靜悠然的市井外貌,隨處可見寺廟神社,人們的生活精致而優雅。
而一海之隔的華夏,卻遭受了太多苦難和浩劫。
每一次浩劫過后,都令祖先留下的遺產損失慘重。
至今,已十不存一。
看看如今面目全非的華夏首都,再看看千年來始終未變的日本京都,也不知你是否會懷念那些被拆掉的城墻。
如果城墻還在,那些老建筑還在,華夏游客面對京都,面對羅馬,面對雅典,面對世界上任何一座文明古城的時候,心里應該都會多幾分氣定神閑吧。
這就好比你去青藏高原走一圈,博覽無數俊美雪山湖泊。
遠眺過八千零二十七米的希夏邦馬,在八千八百四十八米的珠穆朗瑪腳下扎過營。
回頭,你再去歐洲,面對阿爾卑斯山的時候。
去美洲,面對安第斯山的時候。
去日本,面對富士山的時候。
雖然也會覺得很美,但恐怕內心不會產生太大波瀾。
原因很簡單,因為你知道在自己家鄉,有更好的。
上杉平介揉了揉太陽穴,結束自己的胡思亂想,思緒重新回到課堂上。
夏目未央顯然做過功課,她通過一系列精彩的旁征博引,迅速得出結論。
關西地區電梯靠右站立的風氣,是在1970年大阪世博會期間形成的。
原因是關西人自古通商,民風開放包容,十分愿意張開雙臂擁抱世界。
而眾所周知,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習慣靠右。
所以大阪乘坐電梯靠右,是當地民風形成的必然,是主動與世界接軌的表現。
至于京都為何如此特殊,則是兩方面的原因。
一來,是因為京都人的傲慢,身為千年古都,京都人那種喜歡鶴立雞群的感覺,與別人都不一樣,才能彰顯身份高貴。
其次,京都旅游業發達,外國游客太多。
那些不懂規矩,胡亂站隊的外國人,也是造成左右搖擺的重要因素。
畢竟以日本人的直線思維,都是習慣隨大流的,如果不跟隨前人的方向,就會感覺十分困擾。
夏目未央解釋的有理有據,以她的年齡和思維,能夠想到這些已是十分用心,假設真的拍成紀錄片,也算頗有看點。
上杉平介帶著幾分贊許輕輕點頭,覺得這小姑娘還不錯。
就在這時候,武藏純一郎教授目光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