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趙國的處境也好不到哪里去,聯軍不能再給趙國運輸糧草了,秦國如今的進攻,趙國雖然能擊退,可是每一次的戰爭,都讓趙國遭受糧食的危機,百姓們因為饑餓逃離,趙國可以動員的士卒越來越少,耕地越來越少,陷入了一個惡行的循環,趙王也看出了這一點。
他想要設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包括更新農業技術,推廣牲畜,減少百姓的負擔,減少貴族的土地,趙王施行了一系列的辦法,來讓趙國走出糧食危機,為了應對國內貴族的不滿,李牧帶著士卒虎視眈眈,趙王依靠著這把鋒利的寶劍,總算是完成了初步的辦法,又免去了國內一部分百姓的兵役,允許他們安心的耕作。
而在燕國,剛剛回家的太子丹,則是向父親勸諫,提議他在國內進行變法,使用秦國的制度,鼓勵農桑,對國內的百姓一視同仁,可惜,太子丹有些心急,他的這些提議,在他父親看來,是對他施政的不滿。燕王大怒,將太子丹趕出了王宮,并且下令,沒有自己的召見,不許太子再進入王宮。
憤怒的太子丹,面對這樣的情況,毫無對策,他只能在各地結交有名的賢才,以及勇敢的武士。
........
“老師,我聽聞,秦王新婚,并且邀請齊王赴宴,國人說齊王要死了,您怎么看待這件事呢?”
老人撫摸著銀白色的胡須,感慨道:“當初的那個孩子,如今都已經成家立業..秦人邀請齊王,國內的人說秦人想要殺死齊王,我覺得這是不會發生的...秦國巴不得齊王能多活幾年...巴不得后勝能長命百歲,他們怎么會謀害齊王呢?”,老人搖著頭,方才說道:“只可惜,惡劣的性子要導致一個古老諸侯國的覆滅了...”
老人挺直了腰板,這才說道:“我知道的道理是:人的本性是惡的,善良的行為是通過后天努力達到的。人的本性從一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之心,順著這種本性,人與人之間就要發生爭奪,也就不再講求謙讓了....”
“所以,彎曲的木頭一定要通過工具的熏蒸、矯正,然后才能挺直;不鋒利的金屬器具—定要通過打磨才會鋒利。人“惡”的本性,一定要依靠老師、法度的教化,然后才能糾正...”
老人說著,而坐在他面前的數十位弟子,卻是認真的聽著,忽然有弟子起身,反駁道:“我聽聞,孟子說,人之所以學習,是因為人本性是善的。”
老人惱怒的說道:“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是因為不曾懂得人性,不了解本性和后天人為的區別。本性,是天生的,是學習不來的,也不是后天人為的。禮義,是圣人制定的,通過學習人們就能得到,經過努力就能做到。不可能通過學...”
“我聽聞,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們作惡只是由于喪失了本性的緣故。”
“這樣說法是錯誤的。如果人的本性生下來就脫離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質,那就一定要喪失本性。所謂本性善良,是指不離開他的素質而覺得他很美,不離開他的資質而覺得他很好...”
荀子花白的胡須亂顫,他指著面前的弟子,全力的“詆毀”著上一位儒家圣賢的主張,有些時候,弟子們覺得,若是兩人在一個時代,一定會有很意思,兩個辯論大家,坐在一起吵起架,哦,不對,是辯起論來,那顯然是很有趣的。有弟子再次起身,問道:“人性惡,那么禮義是從哪里產生的呢?”
“凡是禮義,產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產生于人的本性。所以,陶器工人用沾土制成陶器,那么陶器產生于人的作為,而不是陶器工人的本性。木匠加工木材制成木器,那么木器產生于木匠人為的努力,而不是木匠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