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的很好。”陶七妮抬眼看著他說道。
“那就好。”陶十五高興地說道,“這咋給它蓋房子啊?”
“蓋什么蓋,村里這么多空房,隨便找一間就是它的了。”陶七妮指指左右隨口說道。
“這倒是,反正也不打算栓著它。”陶十五聞言高興地說道。
“你們聊吧!我進屋看書。”陶七妮回到前言,洗洗手就回了臥室。
陶七妮坐在炕上,靠著窗戶,這樣亮堂。
這窗戶都是糊的紙,不是玻璃窗,采光自然有些不太好。
陶七妮粗略的看了一下,這農書真是太棒了,她可以根據這上面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改進和改造。
有理有據,也不至于被人詬病。
真是瞌睡呢!有人送來枕頭。
陶七妮閱讀速度很快,一下午將這些農書都看完了,獲益良多。
原來在漢代就有了,種肥、基肥和追肥的清況和方法;對漢代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大創新“區田法”和被譽世界上最早的“溲種法”也詳加論述;北方旱地,南方的水田都有涉獵。
只可惜不太完全,這不要緊啊!陶七妮在現有的基礎上給它補全了。
這些農書里還涉獵農副業,農、林、牧、漁、副等各業,嘖嘖……陶七妮眼睛閃閃發光,這完全可以建立生態農業耶!
將它們種出來,養出來,再把它們按照食譜做成美食,這口水都流了出來。
歷史是一筆無形的財富,以史為鑒,從歷史中取得經驗,是古代早已有之的優良傳統。與現在農業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如果調轉歷史的船頭,從歷史中尋找經驗,也許會得到滿意的德答案。
“真是太棒了。”陶七妮激動抓著書猛親。
沈氏挑著草珠簾子進來就看著冒傻氣的她,“你干什么呢?”
“娘,您不知道這書多么有用。”陶七妮將書放下,蹬蹬跑過去抓著她的手搖晃道,“我們的先人那么厲害。”
“好好好!”沈氏看著她寵溺地笑了笑道,“他們厲害,咱們也得吃飯吧!吃完飯在慢慢看。”
“娘,您不知道……”陶七妮激動地看著她說道,“這王禎農書有百谷譜,還有農器圖譜,最主要的是有插圖,插圖耶!比葫蘆畫瓢,我就能給你們做出來農具,提高生產效率。”
拉著她走過來坐在炕沿上,食指點著炕桌上的農書道,“娘看看,書中寫的人家在尊重天時、地利等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事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墾耕、耙勞、播種、鋤治、糞壤、灌溉、收獲等專篇,概述了農業種植中的各項問題。農桑通訣還分列了種植、畜養、蠶繅等專篇。”高興地說道,“很詳細咧!咱只要照著做,不愁種不好地。”
老祖宗實在太聰明了,不愧是神農氏的后裔。
“看你說的天花亂墜的,能行嗎?”沈氏不太放心地說道,也不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