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特市大約十一萬人口,這樣的學校有兩所。
另外還有三個小學,每個小學三個班。
即使眼前這所卡洛琳眼里最好的學校,甚至都不如楚家村小學的規模大,校舍和教具等硬件設施,更是沒法比。
安東省在中土的GDP排名第九位,教育機構的設置標準還不是全國最高的。
即使如此,每6000人口就要有一所幼兒園,每個孩子的用地面積15m2,建筑面積9m2。
每個村五六千人口,都有一所小學。每個學生占地面積23m2,建筑面積8m2,這還不包宿舍面積。
兩萬人左右就有要一所初中,五萬人左右就有一所高中,學生人數至少3000人以上。
教育落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全民受教育水平低,大量的人都是文盲、半文盲。
沒有文化的人,只能從事最低端的體力勞動。勞動力素質差,即使當產業工人都不合格。
即使跟中土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拉特蘭都落后幾十年。
更別說這里基本談不上有什么合格的基礎設施。
在學校里轉了一圈兒,楚杰克和馬丁就到了西郊的發電廠。
一看那破舊的樣子,就知道這座發電廠已經有些年頭。
發電廠這樣的關鍵地方,廠長自然是坎達部落的自己人。
“這是1995年建成的發電廠,兩臺小型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000KW。”
這個一千千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全負荷狀態下,一個小時能發電一千度。
因為煤炭供應不足,發電廠一天只能發電兩個小時。也就是只能發電兩千度。
平均到十一萬人口上,平均每人每天0.018度電。
一個40瓦的燈泡,25小時用一度電。每個小時用電0.0度電照明,能亮0.45小時,也就是27分鐘。
也就是說,這個發電廠一天發電,也就夠拉特市十一萬人每人一個40瓦燈泡照明27分鐘。
即使不是一個人用一個燈泡,一家五口用一個燈泡照明,也不過兩個來小時左右。
至于其他的的冰箱、電視、洗衣機等家電,甚至各種工業動力用電,對不起,沒有。
僅僅從用電水平,就知道拉特市的工業潛力有多大。
沒有足夠的電力,機器就不可能運轉,自然也沒有生產加工能力。
當然,象坎達家這樣有能力的人,會采用柴油發電的方式,自己發電。
蘇馬里也不生產柴油,都是進口的。
至于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這里沒有。
電力的大量使用,是一個城市的基本標志。
從這個角度來說,拉特市算不上一個城市,只是個大型農村而已。
“煤炭為什么要進口,難道拉特蘭不生產煤炭么?”
“沒有煤炭生產。”
“這里沒有煤?”
“煤可能有,但是沒有開采。”
“什么地方有煤炭儲藏?”
“這個不清楚,不過以前有外國公司來這里勘探過,民政局那里可能有資料。”
如果有了煤,就可以建設火力發電廠發電。
有的電,工業就有了動力。
不僅可以發展工業,還能提供大量的民用電力,帶動各種家用電器的銷售,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在電的驅動下,各種產業發展起來,就能帶來大量的就業和稅收。
人們手里有了錢,才能消費。
政府手里有了錢,才能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建設各種基礎設施。
這樣的話,拉特蘭州就活了起來。
離開電廠,兩人來到了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