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推薦的旱稻品種是“旱稻345”。
這個品種是國內的品種,已經在西非和俄比亞推廣試種成功,目前在這兩個國家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0多萬畝。
“旱稻345”的生長期大概是六個月,耐貧瘠,耐干旱,對于土質的要求不高,需要的水也很少。不用人工引水,只利用自然降水就可以。
“我們以前曾經有人去蘇馬里考察過,那里自然環境跟俄比亞相似,適合這個品種種植。”
“它的優點有幾個,一是種子直播,不用育苗移栽,可以節省人工。”
“二是產量比較高,每畝在400公斤左右。對于非洲的旱地來說,這是很可觀的產量,經濟效益很不錯。”
“三是管理簡單,只要播撒除草劑就行。”
“四是抗逆性強,能適應和抵抗各種不利自然條件。”
“我們以前就曾經計劃在蘇馬里推廣,但是因為那里局勢不穩,就一直拖延下來。”
“如果你們二位在當地有能力,咱們不妨合作一下。”
“行啊,我們完全可以控制當地的形勢。土地、人工我們來提供,你們給提供一下種子和技術指導。如果成功了,就大面積推廣。”
雙方一拍即合,很快確定了合作方案。
由推廣中心提供種子和種植技術,并派一個人前去指導。
楚杰克在賽拉地區,胡奎在拉馬地區,分別提供一百畝土地試種,建立示范基地,并培養當地技術人員。
試種成功之后,開始擴大推廣。
試種這一批,由推廣中心免費提供種子,前去的技術人員,工資也由中心負擔。
技術人員在拉特蘭的食宿和交通問題,由賽拉市和拉馬市解決,兩個地方給技術人員適當的生活補助。
楚杰克和胡奎很爽亂,兩個人決定給技術人員每個月1200美刀的補助,雙方各負擔600美刀。
今后的推廣階段,種子繼續由中心供應,拉特蘭方面出錢購買。
這個也是正常條件,楚杰克和胡奎爽快答應。
拉特蘭的糧食供應,一直不能自給,需要從外部輸入。
如果旱稻345在拉特蘭推廣成功,不僅能解決糧食自給問題,還能有剩余。
關鍵是給廣大的農民,提供了一條增加收入的渠道。
從推廣中心出來,老劉就開車送楚杰克和胡奎前往俄比亞首都雅迪斯。
定了前往中土京城的機票,老劉回去,兩人在酒店入住。
第二天,兩人從博萊國際機場起飛,中間經過將近十四個小時旅行,在德里機場停了一下,最后抵達京城。
從雅迪斯出發時,是零上20多度,下飛機的時候,是零下十幾度。
一到機艙口,楚杰克不禁打了個冷顫。
“胡大哥,我看咱倆得去買點衣服,否則的話,怕是要被凍死。”
“哈哈哈,好,出去之后,就打個車。先買衣服再投宿。你還別說,這天兒還真夠冷的,兩年沒回來,都有點兒不習慣。”
“你說咱倆都沒有專車和秘書來接,這市長當的是不是慘了點兒?”
“哈哈哈,是慘了點兒。你比我強一點兒,大概跟個鎮長差不多。我這個么,其實跟個村長一樣。”
“沒關系,用不了多久,咱們就會成為真正的市長。”
“那是必須的,走吧。”
看著兩人下了舷梯,一個空姐說道。
“王姐,這兩人說他們是市長,是不是騙子啊?”
“當然是騙子。不過騙子不要緊,就怕是精神病。”
精神病?不會吧,這一路上兩人似乎挺正常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