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崎手里,賣銀圓換來的錢,已經不多了。
可陶潔手里,還有四萬塊錢。
這四萬塊錢,就是他和陶潔下崗,廠里找的下崗補貼。
當時,陶潔對高崎說:“做生意總是會有風險。這四萬塊錢就先不動,放到我這里。一旦咱們遇到什么風險,就拿出來救急。”
高崎覺得陶潔考慮的很有道理,就把這四萬塊錢,讓陶潔去銀行存了一年的死期。
那個時候,市面上還沒有什么理財產品。有時候銀行會替企業發行少量債券,銀行也會明確告訴儲戶,這些債券都存在很大的風險。
兩千年的人們,接受這種存在風險債券的意愿不強。
陶潔肯定不會去買什么債券。她要把錢存在銀行里,就是為了避免風險,
那時候,銀行一年死期的利率還是挺高的,比現在的可能要高六七倍,四萬存一年,可以拿三千多塊的利息。
在高崎眼里,妻子很講道理,且有情有義。
為了師傅,她肯拿一萬塊錢出來,幫師傅還債。
為了鼓勵師傅下崗創業,她也聽高崎的,和師傅一起下崗,經營水餃鋪。
妻子心地善良,樂于助人,一直是高崎心里的驕傲。
她既然肯幫師傅,就一定肯幫岳帆。
水餃館的生意,自開業以來,一直很紅火。每天到飯點來吃水餃的人,絡繹不絕。有時候店鋪里的座位不夠,還有人在一邊站著等著。
周邊做生意的商戶,也喜歡吃蔣師傅的水餃,經常打電話或者親自過來訂水餃。
看著自己的手藝,得到了這么多人的認可,蔣師傅心里,油然就生出一種成就感來,愈發地去努力做好每一份水餃。
水餃鋪整個白天都很忙,晚上十點之前,很少有提前關門的情況。
雖然很辛苦,可是蔣師傅和陶潔,心里卻很興奮。
不僅僅是因為賺了錢,更是因為自己的勞動,得到了顧客的認可。
做生意就是這樣,生意越好,做的就越有心勁兒。生意不好,反而越做越沒勁。
好多生意人,都是在一開始生意不好的時候,熬不過這個沒有了心勁兒的關口,把生意做賠了。
只有少數人,越挫越勇,積極地去想辦法,改善生意,熬過這個最艱難的時刻,迎來曙光,才最終成為成功者的。
好在有高崎的先知先覺,蔣師傅和陶潔,沒有經歷那個難熬的時刻。
蔣師傅不但有心勁兒,生意的紅火,也讓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她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這一代人,思想是十分傳統和保守的。
做為一個五零后的女人,到了不得不出賣自己的身體,來維持自己家庭的時候,心里的那份苦,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的。
為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兒,她只能出賣自己,頑強地活著。
甚至她已經為自己想好了未來。
如果未來有一天,丈夫沒了,女兒也大學畢業,可以在社會上獨立生活,再也不需要她的時候,她就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