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亞瑟博林是一位極富公共責任感的億萬富翁?
聽起來像是從某個報社高管最瘋狂的夢境中走出的人物。不管這種想法是否是一廂情愿,隨著亞瑟這個新的報業新貴走向臺前,許多人都開始正視起亞瑟博林這位年輕的貴族的影響力。
“。。。他為什么對報紙感興趣?
要知道,在商言商的話,報紙和出版行業在上個世紀曾經是很賺錢的行當,成就了一批大亨,如《時代》周刊的創始人亨利盧斯以及現在仍在世的默多克。
但現在的情勢很明顯,做報紙根本不怎么賺錢,能不虧就不錯了,甚至做新聞本身都不怎么賺錢,不論是老媒體還是新媒體。
既然如此,買報紙就不是為了賺錢,要賺錢無需買報紙!”
身穿著睡衣的亞瑟,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上,BBC為他的收購報紙行為做的一期專題節目,有點哭笑不得,不過,也提起了興趣,想聽聽這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們如何看待自己。
“。。。既然從經濟利益這個角度講不通,那么,對報紙,對新聞感興趣唯一之處可能就在于其影響力。
畢竟報紙仍然有比較強的公信力,值得公眾的信賴,雖然盈利能力日漸衰落,但其影響力尚存,在網絡發達的美國也是如此,人們還很難想象如果徹底沒有了報紙和報紙自己辦的網站,信息的流動會是個什么樣,這或許是亞瑟博林這種富豪買報紙的根本原因之一。
當然,這倒未必是說他是要利用購買的報紙來宣揚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進而為自己的商業利益服務。如果這樣去理解他的意圖未免太過狹隘。
實際上,擁有一份有聲望,有影響力的報紙本身,而從不去干預新聞的制作,這就是一種影響力,就能提升其本身在社會中的觀感和地位。”
“。。。確實,我非常認同你的觀點,以前曾經有過這樣的觀點,報紙應該成為一種非盈利機構,由基金會來運作,其存在的本身是為公眾利益服務。
如果報紙還有存在的價值,事實上在可預見的未來確實也有存在的價值,這不失為是一種存在方式。當然,鑒于亞瑟博林的經歷,我們希望他能夠獲得成功,為報紙的發展找到一條出路。。。”
聽著這些專家,學者們對自己的正面評價,亞瑟的嘴角不由上揚,其它的先不說,自己收購二十家報紙的行為已經開始給他帶來好處了。
無論是誰,現在都需要重新掂量掂量他這個傳媒新貴的分量了,擁有了話語權和輿論影響力,無疑就是擁有了一把核心武器。
媒體的輿論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輿論形成的過程有兩個相反相成的過程。一是來源于民眾自發,二是來源于有目的引導。
媒體的力量有的時候比槍炮還要厲害,媒體的力量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