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意義上說,人們的行為是控制在大眾傳播的信息環境中的。媒體通過“議程設置的功能”,樹立“意見領袖”,營造“意見環境”等等等等的手段來影響和制約輿論,從而影響和制約人們的思維和行動。這種影響造成的結果有時是無法預知的。
在互聯網世界沒有徹底發展起來之前,制霸世界的是傳統媒體,而傳統媒介中傳播模式是“沙漏式”的,即記者和編輯站在把關人的崗位上,控制著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決定著從四面八方涌來的新聞的命運。
讓哪些新聞通過這個狹窄的“漏口”傳播出去,哪些新聞不能傳播,就地封藏。不僅如此,他們還擔負著“議程設置”的職責,即將某些信息放在何版面,位置刊登,設計多大版面報道,以什么方式組織報道等等。。。
而與此不同的網絡傳播中受眾看似是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發布信息。似乎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
但是,在許多場合下,例如知名的新聞類網站,對網絡新聞仍然有編輯權,仍然有網絡記者和網絡編輯在充當把關人角色,當然,由于受眾享有極大的選擇權和主動權,新聞傳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權力在向受眾傾斜。
似乎這樣看來媒介對于人們的控制似乎是減小了,人們在這種新的傳媒方式下可以更自由的選擇信息而不受記者和編輯主觀的影響,而人們在作用于現實社會時擬態環境對他的影響也就變小了,信息環境的環境化趨勢似乎也不那么明顯了。然而可事實并非如此。
別忘了,網絡的信息雖然受媒介的主觀xing減小了,可是卻是處在一種信息超載的狀況下。。。絕對數量多的驚人,零散的,表面化的,無組織的,篩選變得非常困難。
而面對這種新的信息形式,有些人能夠很好的接受,在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歸納形成自己的觀點,而大多數人卻并沒有做好接受這種新信息形式的準備。
互聯網確實是允許人們隨意自由的“拉出”信息,看上去,人們對自己在網絡中的信息接收是有主動權的。但是,人們怎樣才能利用有限的時間,從多如牛毛的信息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些呢?
無非是兩種結果,一種是人們長期依賴于少數幾個固定的網站來獲得信息,其實還是把選擇權交給網站。另一種結果是,人們在網上漫無目的地點擊,看到什么算什么,也不管真假,拿來就用,隨便評論,錯了也不怕,反正到處是假信息。。。
所以說,實際上,網絡信息數量的增多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可能性,但這并不會必然增強人們對信息的選擇力,反而是對選擇力的削弱。
有時選擇不但不能使人擺脫束縛,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貴,以致于走向反面,成為無法選擇的選擇。一句話,有朝一日,選擇將是超選擇的選擇,自由將成為太自由的不自由。
這也是為什么亞瑟看重傳統紙媒的原因,亞瑟相信,面對各種信息轟炸,會有人和他一樣,需要有實實在在的載體,幫自己來分辨那些難免真假,多如牛毛的信息的。
而亞瑟也需要手中的報紙,記者,編輯們來告訴他,這個真實世界的樣子,而不是活在虛擬的環境中,受到別人的思維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