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想到何安琪的歌會這么有震撼力。
如果吳哲提前知道會有這么燃、這么炸,那么他說什么也要把何安琪的歌唱留到最后。
當然了,現在雖然浪費了一點,其實也不是不能接受。
電視臺的收視固然無法看到實時的數據,可網絡上,已經有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場直播了。
何安琪的歌聲,幾乎是瞬間,就傳遍了全國。
唯一可憐的,就是《唱響全國》的十強選手們。
珠玉在前,他們表演的壓力將會更大。
而且觀眾也被何安琪養叼了。
果然,接下來上場的選手們盡管拼盡了全力,但距離何安琪都還有太大的差距。
而且為了展現自己的能力,好幾個選手的選歌策略出現了問題。
他們找的都是能夠展現他們優勢的歌曲,而非“好聽”的歌曲。
什么意思?
很簡單。
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演唱特點。
有些歌可以把歌手的高音突顯,有些歌可以體現歌手的轉音技巧,還有些可以體現歌手的氣息優勢。
這些都是從專業角度去看的,有利于專業歌手之間的比拼。
音樂比拼中,唱的好不好、基本功扎不扎實、能力強不強,就是在這些點中體現的。
但觀眾不一樣。
觀眾聽歌,是不會去管這么多細節的。
觀眾在意的只有好不好聽這一點。
而好不好聽這個東西,說玄也玄,說白也白。
歷年十大金曲、各種紅極一時的歌曲,都是大眾意義上的好聽。
唱這樣的歌曲比賽,如果有觀眾參與投票,或者有現場氣氛考量,那么選手基本上相當于一百分憑空多了三十分。
而今天的總決賽,就有觀眾投票分數。
所以選歌冷門的選手們,起手就輸了三十分。
一個五十分的選手,演唱三十分的歌曲,也就八十分。
一個三十分的選手,演唱六十分的歌曲,那就九十分了。
強的那個,效果反而不如弱的那個好。
這是音樂比賽類節目的一個BUG,在這個時代還沒有引起人注意。
但在后來,因為某歌手節目的大熱,這個問題在某瓣上引發了很多網友進行了一場專業而詳細的討論。
那個節目中,每一位歌手都有自己的拿手歌曲,但凡他們唱自己的成名曲,很難分出高下,全都很牛筆。
可一旦讓他們唱其他人或者其他風格的歌曲,歌手之間的實力差距也就慢慢體現出來了。
說了這么多,要表達的只有一個。
從比賽的角度來說,選歌比唱歌更重要。
而袁淺,就有幸被“何安琪”親自選歌。
那是一首很出名,甚至有些爛大街的歌曲。
是某著名表演藝術家的成名作,男聲歌曲,但副歌卻是女聲,而且還融合了戲腔,非常經典,也契合袁淺的特點。
這種大熱的歌曲,大部分選手認為會被歌曲搶走自己本身的風采,所以絕對不會選用。
但當袁淺上臺唱著這首歌,而全場觀眾跟著一起哼唱的時候,很多選手都知道自己錯了。
比尼瑪!
他們唱歌的時候,人家都是出于禮貌的鼓掌。
袁淺唱的時候,全場跟著一起,就像是演唱會現場一樣。唱完之后,觀眾們的反響也僅次于何安琪之前的表演。
成績,還用得著猜嗎?
有一說一,歌唱比賽,確實應該從大眾熱愛進入到專業能力的測試和比拼中去。這叫由淺入深,也是對音樂性的深入發掘,是促進一個行業進步的重要因素。
但歌唱比賽,也應該在最后階段從專業能力中走出來,回歸大眾熱愛。這叫由深入淺,叫返璞歸真,也是音樂真正推廣和普及的重要過程。
二者結合,才算是真正完美的音樂節目。
只注重其一的,都算是走錯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