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小事件:“滬圈電影大爆發,賀歲檔總票房逼近十五億!”
明日頭條:“京圈慘敗,1比15,怎么打?”
洶涌新聞:“蔣、辛依賴癥?亦或者是陸林綜合征?京圈怎突然不行了?”
企鵝推送:“狼來了!邱載國、鄧凱皆為陸系從業者!陸系雖小,但野心很大!”
網友們對這個賀歲檔十分意外。
因為沒有人想到,京圈會輸的如此干凈利落。
三部電影加起來都沒有破兩億,簡直慘不忍睹。
一時間,滬圈爆發出了一批業界骨干。
有過氣導演憑借這一次機會重新獲得認可。
有抄襲作家憑借這一次的機會一躍成為娛樂圈新貴,有了導演的殼子,對自己的審美沾沾自喜。
有新人導演一戰成名,獲得了滬圈的重點培養。
演員中更是冒出了好幾個出色的演員,他們大都是電視劇演員中的佼佼者,這些年不缺電視劇榮譽,但一直缺乏進入大熒幕的機會。
這一次滬圈自立自強,給了他們一個進身之階,而他們也精準的把握住了這些機會。
雖然頭部電影明星這個量級的沒有,但當紅小花、中花這個級別的影星,滬圈算是造出來了。
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卻并非幾個滬圈演員,而是兩個滬圈、京圈都混的演員——大凱和小影。
是的,就是《那年高三》這部八億電影中的大凱和小影。
他們的出身和求學,和滬圈離不開關系,但他們又是紅姐手上的人,本該混京圈,而且還沒有混出頭,眼看著就要沉寂三五年了。
結果沒想到出演了陸陽的電影之后,片約不斷。以至于作為京圈中人,他們居然接到了滬圈的資源,而且還成功了。
所以他們的歸屬,也變得微妙起來。
最后,一些技術人才成為了滬圈的中堅力量。
其中,邱載國和鄧凱最受關注。
在滬圈的鼓吹下,他們已經和京圈的華宇,被稱之為內地攝影三杰了!
在攝影人才儲備方面,滬圈從落后一躍成為領先,簡直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