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個團聚的日子,更適合溫柔的歌聲。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張元開始唱了,歌聲輕柔,宛如流水,流進人們心田。
他的歌聲,仿佛具有與生俱來的情懷,充滿了古人風范。
歌詞寫的非常唯美浪漫,讓人不禁拍手稱快。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唯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這個意境十分形象,人們仿佛看到了一幅中秋月夜的唯美圖畫。
一輪皓月當空,一位孤獨的人對酒當歌。
四周孤寂無人,整個畫卷,顯得十分孤獨,十分空曠。
這是最典型的華夏寫意圖,通過意境表達情感,給人留出無限遐想的空間。
張元的演唱,已經把普通的中秋,上升到了另一個層次。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張元的歌聲溫柔,卻又空靈,顯得無比寂寞。
歌詞寫出了那種遺世獨立的情緒,將其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把自然和人生主題結合在一起。
引發人們思考。
表面上是在詠月,實際卻上升到了人生層面。
充滿了濃濃的哲學意味。
這樣的詞作,才是經典,是值得永遠流傳的。
因為它所表達的東西,永不過時,適用于每個時代。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一段,張元唱的特別有感覺,歌聲空靈的仿佛在天際回蕩。
那種孤高曠遠的意境更加形象具體,讓人產生了強烈的畫面感。
這一段歌詞,也是整首詞作最經典,最美的一部分。
哲理性最強。
把詠月和人生,完美結合。
通過月亮的變化,形象比喻人生的變化,非常精彩。
這里也是體現張元文采的地方,一般人還真寫不出來。
月亮的陰晴圓缺,人類的悲歡離合,自古就是難以成全。
自古就是這樣。
聚散離合,這才是人生。
中秋意味著團聚,團聚也就意味著分離。
呼應了中秋主題,也思考了人生。
從哲學角度看待問題,這個全新的視角,讓很多人眼前一亮。
歌詞的上篇,借明月比喻自己的孤高,下篇,用圓月襯托情感,相得益彰。
整首詞作,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再加上張元優秀的唱功,使得歌曲效果非常棒,近乎完美。
啪!
錄音棚里響起熱烈的掌聲,大家都被這首美輪美奐的歌曲征服了。
張元另辟蹊徑,創作出了這首歌,讓所有人為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