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站出來點評論文的物理學家,說的話可不怎么好聽,幾乎都是持有絕對的反對意見。
“那就是一篇外行人對粒子組成的臆想。”
“不可理喻的東西!”
“根本不能稱之為研究,應該算作是數學堆砌的垃圾。”
“這項研究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永遠也不可能被證明,因為它本身就是虛假的。”
國外的物理學家們發表的看法,也影響到了國內的輿論,好多媒體都干脆不做報道了。
萬一……
就像是幾個站出來的頂級物理學家所說的,研究內容就是虛假的、不能被證明、杜撰的,再去吹捧做宣傳報道,就實在有些尷尬了。
兩天后。
國外的輿論出現了反轉。
首先站出來的就是,新晉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他公開接受采訪表示,“粒子的邊界理論,是一項非常值得挖掘、非常有潛力的新理論!”
“我相信他就像是弦理論一樣,有很多可研究的方向,未來會成為理論物理的分支學科。”
這個說法得到了幾個頂級物理學家的支持。
和趙奕有研究合作的愛德華-威騰也站了出來,“我正在和趙奕共同研究弦理論多維空間的邊界問題,但我的研究沒有任何成果,沒有想到他竟然先一步有成果了。”
“我都懷疑究竟我是物理學家,還是他是物理學家。對了,他本來負責的是數學內容。”
“現在我跟肯定他的數學內容能完成的很好。”
“粒子的邊界理論和弦理論是不沖突的,可以說是兩個齊頭并進,還可能互補的理論。”
“它幫助完善了弦理論的線性計算問題。”
“我和我的同事觀點一樣,粒子的邊界理論,擁有成為理論物理學分支學科的潛力。”
“也許它會像是弦理論一樣,未來的幾年、幾十年,會有更多的物理學家投入到這項研究的。”
愛德華-威騰的說法,可以聯系到弦理論的發展,一切物理理論的最初,都是源于數學計算。
弦理論的雛形是在1968年由威尼采亞諾發現。
他原本是要找能描述原子核內的強作用力的數學公式,然后在一本老舊的數學書里找到了有200年之久的歐拉公式,這個公式能夠成功的描述他所要求解的強作用力。
然而進一步將這公式理解為一小段類似橡皮筋那樣可扭曲抖動的有彈性的“線段”,卻是在不久后由李奧納特-蘇士侃所發現,日后則發展出“弦理論”。
現在的《粒子的邊界理論》也類似,數學構架、公式,才是支持理論的基礎,其上闡明的粒子邊界能量,以及對于各種粒子邊界的分析,反倒是其次的內容了。
以數學構架為基礎做研究,類似的拓展能做出很多。
所以喬治-斯穆特、愛德華-威騰才都認為,《粒子的邊界理論》擁有發展成為理論物理分支學科的潛力,以后甚至可能會和弦理論并駕齊驅,大量的物理學家都會投入研究中。
兩個諾貝爾獎得主站出來對粒子的邊界理論表示支持,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國內學術圈的反應劇烈,好多學術媒體都站出來,對粒子邊界理論進行分析、科普。
國內輿論的反應,并不是因為理論本身,而是理論存在的意義--
到目前為止,物理學界的各種理論,都是由國外的科學家提出的,國內也有很多的物理學家,追尋國外的理論做研究。
現在終于有一項物理學的理論,是由國內的學者提出,還得到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支持和認可,意義自然就大不一樣了。
學術問題,一下子就上升到了榮譽、政-治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