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評上還好說,評上了才尷尬。
好幾個有資格評院士的數學家,都干脆放棄了今年的增選資格,因為他們能預料到尷尬。
別說趙奕評得上評不上,和趙奕一起評上了,就不尷尬嗎?
到時候被報道出來,也許會被人當笑話看,出去都沒什么顏面,還不如就當個教授來的好。
那些評上院士的數學家,也都希望趙奕能評上,否則他們都不敢說自己是‘數學院士’,普通人肯定會這么想,“趙奕都沒評上院士,你憑什么能當數學院士?成果比趙奕高?”
這就尷尬了。
其他領域的學者們,也紛紛發表了看法,但只要是發表看法的,就都是對趙奕表示支持,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敢逆風而行說不支持。
事實上,學術圈可不和諧。
學術圈和其他圈子,說白了也都差不多,一片和諧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一樣,做同樣研究的就是競爭對手,不同研究也存在‘學術鄙視鏈’。
在針對院士的增選上,各方的心思就更多了。
趙奕評選院士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太年輕,就像是錢智金分析的,一個年輕的憑借成果上來了,肯定會影響那些‘熬資歷’、‘拼人脈’的老人。
以后的院士增選都會重成果,也許有些人連評選資格都沒有了。
這些‘熬資歷’、‘拼人脈’的老人,肯定不愿意趙奕被選上,但到了這個地步,他們也沒有任何辦法。
現在來看趙奕評上,肯定比不評上好的多。
評上,只是對未來有影響,評不上,肯定會引起輿論沸騰,到時候事情就鬧大了,也許誰投的反對票,都可能會被曝光出來,真出現這種情況,投的反對票的人,名聲肯定會受到重大影響。
所以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
當然了。
其他領域的學者有看法也沒用,趙奕得到了國內數學界的肯定,數學界的人士都為他發聲,也就是都對他選上院士表態支持。
這就足夠了。
科學院的院士評選,是由各個學部復雜的。
趙奕評的肯定是‘數學院士’,自然由數學物理學部負責,有資格投票的是數學物理學部的院士。
其他領域的學者反對,也沒有任何的意義。
所以說得到國內數學界幾乎是‘全體的支持’,趙奕可以說提前鎖定了‘院士’頭銜,差的只是個評選過程而已。
在媒體、網絡討論沸沸揚揚時,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公示了第一輪院士增選評審結果,趙奕的名字赫然在列。
趙奕也接到了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發來的信息,說他通過了數學物理學部的,有關院士增選工作的第一輪評審。
同時也有好多人發來祝賀消息,像是劉賀敏教授,干脆直接發來消息說,“祝賀你評上了院士!”
“放心吧,一點問題沒有!”
“今年數學物理學部有七個增選名額,但估計是滿不了了,因為有九個被提名的數學教授中途放棄了評選。”
“對了。”
“順便說一下,其中就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