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記者感到驚訝的不是趙奕成立基金會,而是趙奕決定投入邵逸夫獎的獎金,也就是一百萬美元。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或許對一些大富豪來說,一百萬美元算不上什么,他們的資產都是用億來計算的,但趙奕只是個科學家、學者,再有更大的頭銜也就即將升為院士,但院士只是代表頭銜,不代表很有錢。
趙奕說白了就是個純粹的學者,他的錢大部分都是完成項目、拿到學術獎金,以及正常的薪資而來的。
這樣算下來也不會有多少。
采訪記者心里估計了一下,覺得趙奕還是有一點錢的,大概有個兩千萬?或者更多一點,可也沒多少區別了。
一個身價百萬的富豪,捐出一個億也不算什么。
一個幾千萬身價的學者,捐出幾百萬人民幣就很了不起了。
這是個比例問題,也是個人財產多寡的問題。
另外,趙奕才二十出頭。
如果換做是一個老教授,反正年紀已經足夠大了,手里的錢再多也花不完,捐出一部分也正常,而二十出頭的年紀,人生還有很多很多年,未來都會是最精彩的時光,就能下決心把一部分錢捐出去,相比就真的很了不起了。
“趙奕,不同于一般人啊!”
“他不止是天才,還對錢財不屑一顧,百萬美元說捐就捐出去,愿意為國內學術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真是很偉大啊!”
……
記者采訪后沒過多久,新聞就被報道出來了。
本來只是個對趙奕的專訪,還是以文字對話的形式報道的,也只是發布到了官方新聞上,卻引起了很多的關注。
網絡上都在討論相關的事情--
“趙奕說要成立基金會,支持從事數學理論研究的青年學者,個人捐了一百萬美元!”
“他真是太偉大了,那可是一百萬美元啊!”
“一百萬美元,說捐就捐了!”
“趙奕是真心關心國內數學的發展,他采訪時說的好有道理!”
“他的基金會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成立,到時候我一定也捐一部分!”
“支持!”
網上對趙奕成立基金會的事情一片好評,討論也是熱烘烘的,馬上就有人酸溜溜的說起,其他人也成立過基金會,也捐了很多的錢。
比如,邱成文。
邱成文拿出差不多的錢成立了基金會,目的也是支持數學的發展,但事情知道的卻很少,很多人看到消息都沒什么反應。
為什么趙奕就會受到關注?
這其實和采訪記者的想法是一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趙奕還非常的年輕,如此年紀就能把大筆的錢,拿出來成立基金會支持學術發展,真是相當的了不起。
邱成文則是年紀太大了,感覺自然是不一樣的。
另外,就是國內影響力了。
邱成文再怎么說也是‘外籍院士’,暫時還沒有回歸中國國籍,國人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樣的,他確實獲得了菲爾茲獎,但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獲得的。
趙奕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