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院士頭銜不是榮譽證書,年輕的時候評不上院士,年老了以后很難有成果,再去評選院士,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有成果年輕學者的不公平。
這一點上,趙奕很佩服賀明成。
賀明成在學術圈內名氣不小,但過了六十歲就沒參與過院士增選,知道無力去做出大成就,干脆就不主動做什么了。
當然了。
有的老教授想評個院士,獲得一下終身學術研究的肯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能說,個人站位不同、想法不同,立場就不一樣。
……
下午兩點。
數學物理學部正式召開會議,一大堆繁雜的發言、事務處理后,就進入到了院士增選投票流程。
院士增選候選人是不能進入會場的,只能在會場的外間等待。
因為會議要進行兩到三個小時,外面等的實在不耐煩,趙奕干脆就到會場四處轉轉,若不是有增選會議結束,需要親手給學部委員會提交資料,并交到主席團會議評審的流程,他都想直接回燕華大學了。
會場內。
院士增選投票流程,最初還是代表進行發言。
這次是數學物理學部的主任余培元,他做了長達七千字的長發言,內容差不多就是宣布開始,說明增選工作的重要性,闡述增選工作的意見并強調公平公正的重要性,并做出年度增選的大致報告。
等等。
七千字里有很多內容,聽的會場里的人都昏昏欲睡。
好在還是有結尾的。
等學部主任的發言結束,就進入到增選投票的流程,投票是針對每個候選人進行,所有參與的人都會進行投票。
這次參加增選投票的院士有六十四人,每個人可以針對每個候選人,可以進行一次‘不記名投票’。
投票只有‘贊成票’和‘反對票’,因為最終只統計贊成票,參與投票并‘棄權’,也就等同于投了‘反對票’。
趙奕是順位第一個增選候選人。
投票就是從趙奕展開的,很快工作人員收集好了投票,進行整理匯總工作以后,主持會議的余培元宣布了結果,“候選人,趙奕教授,獲得票數超過三分之二。”
一片安靜。
這個結果再正常不過。
院士增選得票數不會對外公布,就連會場內都不會公開得票數,只最后做一個名次排序,有幾個增選名額,就會取前面的幾個人。
接下來的投票反倒有意思。
第二個、第三個,乃至于第四個候選人,都沒有通過投票環節。
余培元公布了三次結果,“候選人,周XX教授,獲得票數不超過三分之二。”
“候選人,王XX教授,獲得票數不超過三分之二。”
“候選人,孟XX教授,獲得票數不超過……”
這時候,會場內都議論起來了。
數學物理學部有七個增選名額,到第二輪就只有五名院士增選候選人,結果到了投票環節一下子就刷下來三個?
最后一個……
黃鐘!
四十九歲?
主研究學科是粒子數學?
有的老院士大概是覺得,只評趙奕一個人似乎不太好,發現黃鐘還不到五十歲,也算是年輕有為的學者,干脆就直接投了贊同票。
最后一輪投票結束。
余培元帶著緊張查看結果,最終長呼一口氣,高聲宣布,“候選人,黃鐘教授,獲得票數超過三分之二!”
他喊出了增選開始到現在最高的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