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昆設想著研發出頂尖的航空發動機,支持五代戰機的自研自產,讓空軍跳過三代半、四代戰機,大規模的列裝第五代戰機。
這個設想說出來很振奮人心,實際上,也真就只是個想法而已,連他自己都知道很不現實,暫時只能在心里想想,只是對昆侖二組的設計表示認可,并支持設計瞄定五代戰機。
趙奕瞄定定戰機倒是不在意,只是希望能按照最高規格制造樣機。
五代戰機肯定是最好的選擇。
設計級別越高端的戰機,就會對發動機有更高的要求,五代戰機是目前最高端的戰機,瞄定第五代戰機才能制造更高端的樣機。
這也是國內自研航空發動機被戰機設計、制造掣肘的地方。
因為原本沒有高端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昆侖發動機就是第一個研發大項目,投入、研發的年限太長,發動機研發組也就沒有獨立出來,導致樣機設計制造時,必須要按照設計級別,先要去瞄定計劃制造的戰機,也就是后續研發后續再考慮,當前不再額外拿出一筆錢去做后續研發,樣機調試成果就能大批量生產裝載戰機。
提前瞄定戰機來制造樣機,確實能夠提高研發到生產的效率,但同時也是對研發的掣肘,有些高端的設計不得不為此‘部分閹-割’。
昆侖發動機遇到的掣肘還不大,昆侖二組就可能遇到更大的掣肘。
如果瞄定的戰機對發動機的需求沒有那么高,就不需要那么高端的設計,為了能節約成本、加快速度,肯定會把一些可能出現問題的高端設計砍掉。
趙奕對這種情況有些擔心,好在確定瞄定戰機的會議馬上要召開,也不用等太長時間。
這次來航空集團的主要目的,也是參加這次集團內部,針對發動機研發以及戰機設計、制造的會議。
會議沒有太多的準備,很快就直接進行了,但看看參加會議的人,就知道究竟有多么重大了,能參加會議最低級別,也是發動機研發組的副設計師,也就是比張剛川低一個級別的人物,其他航空集團內部人員,也有幾個副設計師、副總經理。
參會有一半兒不是航空集團的人,其中科學院、航空材料研究院的代表,有上級的副部長級領導,空-軍、海-軍的代表,甚至還包括一名有少將軍銜的領導。
等等。
很快會議開始了。
雖然會議直接涉及到昆侖二組的設計研發,但趙奕多數處于一個旁聽的狀態,因為好多議題、報告都和國內空-軍現狀,戰機列裝發展方向有關,還有就是各種戰機適配的任務以及國-防-空-軍相關議題,比如有的戰機批量裝配是用于壓制臺-海、東南亞方向力量之類。
總之,很復雜。
作為一個旁聽者來說,趙奕聽了好多的議題,也了解到國內空軍、戰斗機相關的情況,頓時都覺得劉建昆說的不靠譜。
設計瞄定五代機?
難啊!
目前國內在役的戰斗機,還是以二代半、三代機為主,未來的大方向是,主力戰機升級為三代半以及四代戰機,聽起來似乎距離五代機很近。
實際上并非如此。
國內有成熟技術、能自主生產的是J-10、J-11系列戰機,但大部分使用的發動機也依靠進口,性能來說也只達到三代半戰機的程度。
航空集團以及空-軍的計劃是,大規模列裝J-10、J-11系列戰機,也就是大規模更換三代半戰機,再加上幾十架進口‘蘇’字打頭的戰機,讓空-軍擁有上千架三代半戰機,也算完成一個階段的更新換代。
現在國內自主設計研發的,確定性能達到四代戰機級,甚至接近第五代戰機,能對三代半戰機形成絕對優勢的,就只有剛剛試飛的J-20戰機,不談一架剛進入試飛階段的戰機,距離大批量生產有多遠,即便是J-20戰機技術成熟,也不太可能快速大批量生產。
因為,類型和成本。
J-20類似于M國的F-22,是擁有完善設備優勢的重型戰斗機,重型戰斗機的潛力有限,笨重就是最大的問題,導致不可能成為艦載機,未來的使用潛力被限制。
成本也是巨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