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走上舞臺,面向觀眾。
雙手緊握話筒,他說道:“第二首歌《爸爸媽媽》希望大家喜歡。”
安然悄然退下,現場安靜至極。
今天的觀眾們感受到了一股濃濃的幸福感,他們聽到了劉天王的新歌,又聽到了徐凡的第一首《失孤》插曲“回家的路”。
然后又在極其壓抑的過程中聽到了一首經典的輕松搖滾《李白》,壓抑的感覺放松下來。
那個樂隊的主唱聲音不錯,那首歌也很好聽。
此時徐凡說,第二首插曲叫做《爸爸媽媽》。
從名字就能聽到,這首歌的內容應該是爸爸媽媽。
了解徐凡的人都知道徐凡的母親一直重病纏身,但徐凡的父親卻沒有一個人知道是做什么的。
或者....
這個答案很少有人深究,他們喜歡徐凡就足夠了。
每個人都有爸爸媽媽,在徐凡的歌詞里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
是因為這部電影才創作的嗎?
觀眾們安靜至極,所有人都在等待著徐凡唱歌。
徐凡雙手握著話筒,隨著伴奏的響起。
旋律平靜悠長,卻很是吸引人。
徐凡的聲音也隨著伴奏而出。
“我曾經很想知道,同樣的話要說多少次才好
那些再三強調的老套,長大了才知道是不是需要
很少主動擁抱,就算為了自豪,靦腆的笑
要強而又低調,穿的布料,我贈送的外套,過時也不丟掉......”
每個世代的父母與孩子都曾經歷過的那段成長經驗,看似平凡微不足道,卻是世間最值得歌頌的偉大感情。
爸爸媽媽是孩子們的信仰,是孩子們學習的對象。
他們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孩子,也許靦腆的不會表達,也許說不出那一句想你啦。
他們內心深處對孩子的愛,很少表達,卻極為真實。
他們也許不會主動去擁抱,也許總是不斷地嘮叨,但是孩子送的一件外套,即使破了都舍不得丟掉。
這就是爸爸媽媽。
現場的所有人都很安靜,這首歌和“回家的路”完全不同。
風格不一樣,節奏不一樣。
甚至沒有太多的抒情,但音樂旋律還有歌詞卻都很真實。
現場的數萬觀眾,有年輕人,有中年人,有男人,有女人。
他們也許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也許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這些簡單的詞匯一字一句的從徐凡口中唱出,他們不知不覺的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那種真摯的感情,很難被代替。
這首《爸爸媽媽》以平淡卻又細微深刻、不煽情的詞句,訴出父母的愛。
那些不少不多的付出,讓孩子足夠溫飽、足夠有能力生活,早已是最大的給予。
“哦......爸爸媽媽給我的不少不多
足夠我在這年代奔波,足夠我生活
年少的輕狂不能用來揮霍
也曾像朋友一樣和我訴說
哦......爸爸媽媽總說經歷的坎坷
是度過青春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