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吹山位于本州島中心近江國境內,自古以來便被稱之為靈峰,終年能在陡峭的山間看見修行者的身影。
……
跨越數個國境,在慕言緊趕慢趕下,用了將近數十天時間才算到達。
慕言的目標有兩個,一是隨緣殺鬼、二則是尋找神靈庇佑。
對于妖怪化,系統認定為不可逆進程,同時也給出了延緩的方法。
那便是繼續獲得神靈庇佑,以壓制怨念侵蝕身體。
而白蛇給予的神力庇佑在半年里逐漸微弱,這反倒讓慕言對于尋找現世神靈更加迫切。
……
現世神靈的蹤跡光靠民間傳說,從而尋找,不太現實。
那么自古以來,名頭響亮的各大靈峰自然成了慕言的首要目標,畢竟古話常說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山與神,洞天福地,往往是捆綁在一起的。
駿河國的富士山,雖同為靈峰,但直到慕言親身驗證后——
富士山雖為靈峰,但并無神靈出沒蹤跡,就連精怪也不曾見過,更不用說妖鬼了。
相比富士山諾大名聲,與無數信眾的日夜朝拜供奉下,沒有誕生山之靈,著實讓慕言大失所望。
而有著酒吞童子傳說的伊吹山,希望不要讓他失望。
……
天色昏暗,黎明來臨之際。
山麓入口處便已經有不少上山的身影,或是朝拜、或是觀賞日出。
近江國本就是前往京都的必經之路,境內坐擁第一大湖琵琶湖,又臨伊吹山附近。
其文化水平與經濟水平遠高出臨國。
在狹窄的登山路上行走的人影從干凈亮色的衣著裝飾上便能看出根底。
與之相反,慕言這種蓬頭垢面,山中野人似的打扮的,反倒顯得另類。
途徑之人無不嫌棄的遠遠避開,又礙于慕言腰間的長刀而不敢言。
對此,慕言不以為意,無論哪個國家古代,除了家境富裕的人之外,其他人哪個身上沒點汗臭味,這可比腥臭的血好聞多了。
慕言現在可是貨真價實的無產階級啊。
之后,不管不顧的慕言趁著黎明來臨之際快速上山,惹得路人怨聲載道怒不敢言。
片刻,山腰處一處天然形成的平地上,一間莊嚴肅靜的寺廟坐落于此。
登上山腰的路人井然有序的排隊進入寺廟,四周雙手合十默默誦經的僧侶穿梭其內。
慕言環顧四周,眾多路人身上并無異樣,寺廟也沒有展現什么神異之處。
山腰寺廟并非終點,在一側山崖邊留存著一條蜿蜒向上的石路,但奇怪的是,沒有一人選擇繼續向上。
這時,禍斗忽然跳了出來,有些奇怪地嗅了嗅道:
“吾感應到靈石的力量,數量龐大,在寺廟內。”
聞言,慕言眉頭一皺,與靈石牽扯上的事可不見得是好事。
忽然,寺廟的側門打開,一名像是住持,長得頗為圓潤的僧人,帶著兩名體格壯碩的僧人快步向著慕言走來。
這讓慕言有些拿捏不定主意。
要知道,在日本戰國時代,僧侶可不是什么善茬。
至平安時代起,僧侶便是大地主與貴族階級,到戰國時代更是搖身一變成為大軍閥。
坐擁諾大的土地,不納稅、不服役,有穩定收入(香火錢)、信徒眾多,尋常僧兵稍加訓練便能爆打普通足輕、山賊。
更是習得究極奧義——人民戰爭(煽動信眾搞事)
善則,吃齋念佛,不問世事。
惡則,貧僧今天一步到位送施主前往極樂世界。
除此之外,當時的僧侶基本壟斷了知識,所以貴族們想要學習知識就要與僧侶搞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