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李公公和洪四齊警示的后果,夏凡亦心知肚明。
歸根到底,仍然是“錢”的問題。
城內居住用地不夠?向郊外擴建便是。
糧食消耗飛快?可以加大對沙灘鹽田的投入,爭取來年收獲翻番。
只要手頭有錢,這些問題皆不難處理。
綜合事務局一邊投資新項目,一邊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全都需要白花花的銀子來支撐,但相應的,事務局卻收不到多少盈利。自從接管府衙的所有職能后,金霞唯一的穩定收入來源于商稅。只是這點銀子比起開銷根本不夠看,特別是有了開辦學堂、推行初等教育這種無底洞后,事務局每月都要倒虧數萬兩銀子。
從李公公的角度來看,簡直就是在把自家錢銀像水一樣灑到民間。等到兜里的錢一用光,建立在此制度之上的政策都會轟然瓦解。
在他看來,一個收支平衡,或者收略大于支的財政狀況才是最理想的情況。
這樣能確保寧婉君的金庫每年都有盈余,財富也越攢越多。
但夏凡清楚,這并不是一個主導型政府該做的事。
恰恰相反,事務局的支出應大于收入,并每年都增加支出,使得社會財富適度通脹,這樣才能讓經濟充滿活力。
簡單來說,就是讓民間流通的錢財變多。
因此金霞城的現狀毫無問題,唯一的癥結在于銀兩是實物,不像紙鈔那樣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或者說正是因為紙鈔的出現,才徹底解放了金銀等貨幣的束縛,使得社會發展速度迅速騰飛起來。
夏凡也很想這么干,可惜金霞城目前仍欠點火候,直接印鈔容易出現一系列問題。
最重要的便是產品。
除開鹽和房子以外,金霞沒有拿得出手的生活必須品,這使得官府缺乏除政令以外的渠道來促使居民將手中的銀兩兌換成鈔票,或是反過來阻止他們將鈔票換成銀兩。
出于對新事物的顧慮,民眾拿到當成薪酬發放的紙鈔后,必定會想方設法換回銀子。如果配套成立的銀行兌換不出足夠的現銀,紙幣本就不多的信用只怕會立刻破產。
當然,他也可以提高鹽和房子的售價,并規定必須用紙幣交易。這樣確實可以讓人們長期持有一定數量的紙幣,可鹽和房子的高價會大幅降低外來人口的遷入意愿,結果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等到鹽田大面積豐收后,把糧食作為中間等價物,或許還能動動印鈔的主意,但現在絕對是弊大于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