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
字幕。
“1907年7月15日,秋錦就義于紹興顧軒亭口,年僅32歲。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只用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鑒湖女俠的期望,“給世人一個安寧祥和的家。”
畫面切換。林覺民家。
字幕。
1911年,林覺民從瀛洲留學歸來,決心去粵州參加起義,回家與妻子告別。1911年4月24日夜,林覺民在赴粵州途中,寫下了著名的《與妻書》。27日,在黃新率領下的120多人起義軍攻入粵州總督府衙門。
起義軍終因寡不敵眾,多數戰死。黃驊港起義失敗。無情未必真豪杰,蓮子如何不丈夫。林覺民拋棄小家,但他革命是為了當時的四萬萬同胞。林覺民乃大丈夫,惜哉痛哉。
字幕。
1912年2月12日,神州最后一個封建皇帝清帝退位。1912年3月,袁石凱在京州宣誓就職就任臨時大總統,革命果實被竊取。國父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畫面轉換。
瀛洲人入侵神州東北三省。
瀛洲人入侵華北,殺搶掠畫面。
夷州軍人奮起抵抗。
張志忠,趙登雨,郝孟林抗戰以及犧牲畫面。
畫面轉換。
瀛洲侵略者投降畫面一一呈現,以及簡要文字介紹。
瀛洲裕仁天皇在念波茨坦公告的內容,宣布無條件投降。
大公報上的瀛洲人投降消息。
瀛洲國民聽到投降的消息后跪地。
在關島,瀛洲軍人聽到投降的消息后痛哭。
瀛洲戰俘站成一排收聽投降消息。
在東京城的密蘇里艦,瀛洲代表準備簽署投降書。
南京城,瀛洲的總參謀長向何迎卿遞交投降書。
華北戰區投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舉行。
在瀛洲,美軍士兵接收一個海軍基地。
侵略神州的瀛洲軍隊向神州軍隊投降……
畫面轉換,抗美援朝。
正是嚴冬時節,滿屏的一片白雪皚皚中,志愿軍跨江入朝的滾滾戰車和人挨著人、隊列挨著隊列的鋼鐵人流,正在通過鴨綠江大橋。
長長的戰車與隊列人流,一眼望不到首尾。
畫面里的一角,是橋頭的路邊。有一位軍人正揮著雙臂打著拍子,一些女戰士貌似部隊的文工團,正在高唱著什么……
臺下的觀眾,大多出生于于保家衛國入朝參戰剛剛結束不久的階段。
從幼兒園到中小學,課本和影視劇讓他們對這段歷史有了足夠的了解。
換言之,他們就是在這些英雄事跡的熏陶和影響中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