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電影工作室”內。
這家工作室在京城并不起眼,但聯合創立的兩位創始人在娛樂圈還挺為人熟知,一個叫趙衛繁,一個叫董德華。前者四十多歲,成為導演十三年,拍攝了十一部片,基本上可以說是九部都盈利,雖說沒有爆款,可也是為成功的商業導演。
因為成功,所以和天方傳媒的大股東董德華,創立了繁華電影工作室,運營自己電影,嚴格的說。
“《劇毒解藥》已經立項了,劇組這些已經籌備好了。”趙衛繁道:“作為我們工作室的第一部電影,我想在宣傳上踩一兩個梯子,把知名度抬上去。”
看名字是繁華,并且趙衛繁還是工作室的臺柱子,但實際上董德華的股份足有41%,遠超趙衛繁百分之三十幾,這證明了一件事,很多東西在資本面前都不堪一擊,這股份比例還是趙衛繁上趕著讓董德華收下的。
“什么梯子?”董德華沉吟后詢問。
“董哥知不知道進來非常火爆的一部影片《殺死比爾》。”趙衛繁問。
“很火?”董德華皺眉,天方傳媒作為“華南院線聯盟”組成公司之一,線上影片肯定更容易知道,可他也沒聽說有這樣一部片。
“的確很好,上個月還接連上熱搜,被譽為捅破了網大天花板的影片。”趙衛繁解釋。
“哦哦哦,有點影響,前段時間的確有個很火的網劇。”董德華恍然大悟。
趙衛繁沒有糾正網大和網劇的區別,都清楚娛樂圈對網大的態度都是不屑一顧,他繼續講道:“然后是牛舟的新片之前也宣布開拍了,就這兩個梯子。”
“合適嗎?”董德華問:“蹭一個網劇導演,不會把我們的影片的格調拉底嗎?另外牛舟的話是不是會影響不好。”
趙衛繁充分能夠明白董德華擔心什么,所以解釋:“殺死比爾的導演是北影學生,在網上非常出名,所以這個梯子主要是為了網絡的名氣,至于牛舟導演在**十年代是拍攝了很多膾炙人口,并且藝術價值很高的電影,但他近年來影片一部比一部拉胯,光有知名度,沒什么觀眾眼,況且他還是香江的導演,走的英皇這條線。”
殺死比爾走網絡人氣,牛舟走現實人氣計劃很完美,最讓董德華滿意的是,殺比導演是新人,新人在娛樂圈又什么發言權?而后的牛舟香江導演在內地也沒有什么人脈,好欺負。
之所以趙衛繁要將這件事,是要借助天方傳媒的宣傳渠道,于是乎《青年電影報》的專訪安排上了,青年電影館和青年電影報沒什么關系,但后者卻是電影家協會認定的娛樂圈十大優秀報刊,影響力還是非常有。
于是乎,趙衛繁在接受專訪時,說出了這樣一段話:繁榮的初期,肯定是紛亂,像我們華夏正在成長為世界第一票倉的道路,這也導致了很多作品參差不齊,而很多導演也沒有跟上時代,應當被淘汰。
記者搭話:趙導口中很多作品,以及沒跟上時代,有具體的例子嗎?
很明顯這是商量好的,《青年電影報》好歹也是正規報紙,正常來說,是不會直截了當問出“挑起紛爭”的話,管理來說他們會問得更委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