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了,是金熊獎,船長的新電影獲得金熊獎。”汗多記者說道。
同事不理解,說句實在話,自從看到柏林電影節官網公布了名單中有楚舜,都有許多人認為是楚舜獲獎。
連菠菜都不開盤口的,可想而知。
多汗記者大聲喊道:“你知道這代表什么嗎?代表船長又一次大滿貫!”
說完,多汗記者自己都震驚無比:“居然世界上真的有導演能夠拿到雙獅、雙熊、雙金棕櫚,我寧愿相信私立醫院看病比公立醫院便宜。”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和《死亡詩社》獲得金獅獎,《天堂電影院》、《霸王別姬》獲得了金棕櫚獎,《美麗人生》與剛頒發的《聞香識女人》獲得金熊獎,完成兩個輪回。
同事也有點傻眼,這種事是碳基生物能辦到的事?
“快寫稿子,我們要快點寫稿件。”同事說道。
作為洛杉磯時報的記者,他們不需要發布先手資料,因為最新消息肯定已隨著各大通訊社傳遍世界,再快也快不過,所以他們需要找個角度。
“楚舜不是人”的角度就很好,不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光外行都知道,楚舜再次獲得金熊獎代表什么意義。
的確如此,即便德國與許多國家都有時差,可通訊社不是吃白飯的。
泛非通訊社:[尼日利亞片獲71屆評審團大獎,大尺度劇情引發爭議,華夏片成為大贏家。]
德意志新聞社:[柏林電影節多個大獎揭曉,他拍攝的是每位青年的成長,以及中年人內心最隱秘的“絕望”。]
哈瓦斯社:[柏林電影節25部參賽片,英國電影缺席“獵熊大賽”]
路透社:[分蛋糕的電影節,而船長用實力拿到了最大的導演。]
大概捋一捋,哈瓦斯社是世界上第一個新聞社,是法國的,而路透社是英國的,指責柏林電影節不是一兩天了。
還是新華社簡單明了:[92屆我國導演楚舜《聞香識女人》獲得兩項大獎,最高獎項金熊獎與最佳主角獎,尼薩薩·波羅獲得評審團大獎、瑞亞……]
無論晚報、時報還是午報、晨報,嗯……現在華夏沒午報了,但無論什么類型的報紙都是在固定時間售賣。
晨報當天下午四點前就要截稿,如果有大新聞會改動,但無論如何凌晨兩點左右會印刷完畢,是有一晚上的時效性,而通訊社是直接發布,這才是兩者最大區別。
再分清楚些,通訊社是信息提供渠道,而媒體是信息加工廠,職能來說通訊社更加權威,不過也是以前,現在某些社,算了直接報身份證號——路透社,用自身影響力搞風搞雨,無視了公共真實性。
言歸正傳通訊社發回的消息,會被各國本土的網絡媒體引用,新華社的消息通過某些不要臉的APP推送,在十分鐘內全網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