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沒錯的話,在六十年代末施特里克先生曾改編拍攝。”楚舜攤手:“完全復刻的劇情,又沒有達到意向,讓這部電影被諸多人認為是失敗作品,我沒看過不做評價,總之沒獲得大部分觀眾認可。”
“文學作品的改編其實有兩種,一種是保留故事框架,一種是包括核心意向夸獎,后者如同黑澤明與莎士比亞……”
穿越到元地星,楚舜除了一開始全球旅游,其余休息時間幾乎都是看看電影和小說,理論知識是相當豐富。
會議持續三個小時左右,期間會有咖啡、紅茶等飲品,每半小時還會送來西點嘉賓不會餓著,一群精英的暢談會,也叫做“頭腦風暴”,會議上出現許多有趣的思路。
會議結束時,也不知是誰提議每人創作個短篇,楚舜都沒來得及反應,應聲而起的贊同票“的確有靈感想寫點東西”、“原則上我同意,題材也不能規定死,我可以寫一篇雜記,就叫《都柏林的星期三》”、“有趣的想法,但是寫作很慢”、“都柏林的星期三,必須要突出我的顏值”……
包括楚舜在內共十六人出本短篇合集,一旁的他突然想到小學時的一篇課文莫泊桑寫的短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描寫了左拉、屠格列夫、都德等大文豪的暢談會。
而現如今,在《都柏林的星期三》中似乎也要成為被描寫的“人物”。
末了,短篇合集的書名起了爭議——
“叫《新都柏林人》。”
“不如取名為《特洛伊木馬》”
“尤利西斯獻木馬計,我贊同這個名字。”
“我不贊同,要突出每位作家,叫《十六聲夸克》。”
“十七封信件不是更好嗎?”
……
楚舜目睹爭執,感覺挺有意思,他說道:“那為什么不叫《愛爾蘭人》。”
建議一出,在場大家們議論聲逐漸變小,或許不是最滿意的,但楚舜這個可以讓大多數作家不反感。
于是乎,沒有一個愛爾蘭作家的合集《愛爾蘭人》正式確定,版權歸屬較為麻煩,不可能歸于愛方,而作家人數太多,要成立個委員會管理,為了單本書也不值當。
沙恩·麥休先生突然開口:“楚舜先生似乎有一個專門給非洲饑民購買糧食的慈善基金會?”
“的確有。”楚舜大概知道沙恩想做什么,補充:“不接受資金捐贈。”
“看新聞,有了解。”沙恩說道:“那么我建議,這本書的版權委托到慈善基金名下,用來慈善如何?”
建議被多數作家采納,能夠被邀請到會議的嘉賓也都不缺錢,事情就這么決定,來一趟多看了一本書的版權。
詹姆斯·喬伊斯會議后,歐洲這邊瞬間是大篇幅的報道,英文出版社也很識趣的再版喬伊斯的作品。
楚舜隨手寫了短篇,只有八千多字,講述愛爾蘭的華夏春節,比較意識流。
鼠年春節在愛爾蘭度過,在二月份楚舜才返回國內,開展《勇敢的心》后期制作。
勇敢的心是詹姆斯·霍納的代表作,好萊塢為數不多立于頂尖的配樂大家,泰坦尼克號、風語者、阿凡達、激情燃燒的歲月等作品配樂,都是他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