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關家在蔣州府的生意全由關瑞安打理,按照關桐的意思,這一片區域的生意利潤,關瑞安提取六成,而關桐家只要四成,關桐此舉頗有提攜照顧關瑞安的意思。
憑藉著關桐的影響力以及關家在江南商圈的商譽,十幾年下來,關瑞安自己積攢下了豐厚的身家,在蔣州府也漸漸有了名聲。
關瑞安做事細致而穩重,是一個誠實守信的生意人,經營生意所得的利潤從來不會多拿半分,反而常常將自己的提成降至四成,而將六成返回給關桐家。
這種實誠的做事風格,讓他在蔣州府的商圈中搏得很好的口碑,關家在那一帶的生意也在他的帶領下做得有聲有色。
這樣德才兼備的人才,非常難得,再加上他是關桐的堂弟這一身份,讓他在關家的聲望很高。
在正廳中見到關瑞安后,云芷蕾執晚輩之禮向關瑞安問了好,關瑞安亦很謙和地回了禮。
關瑞安白面長須,五十多歲的人了,眼神依舊清澈湛然,看不到一點世故與油滑。他坐下來之后,望了云芷蕾一眼,臉上便涌現出很濃重的愧意。
他對云芷蕾道:“芷蕾,二叔此次前來,先去拜會了大嫂,有一件極重要的事情已向她稟報了,大嫂……她讓我來問一問……你的意思。”
云芷蕾微頷螓首,輕柔地道:“二叔,有事您不妨直說,都是一家人,不見外。”
關瑞安眉頭緊蹙,輕嘆道:“正因為是一家人,我更感有愧于心……”頓了一頓,他才道:“芷蕾,你也知道,我家有一子,名楚耀,自小拜入蔣州府大儒陳公甫門下修身治學,至今已十年有余,還算托賴,這孩子的詩書經義俱學得不錯,連陳公都稱贊他‘才具秀拔’。今年,楚耀本有望被州府刺史舉薦為賢良,入仕為官的,但因為……因為大哥的事……”話說到這里,關瑞安沒有再說下去,只是垂頭嘆息。
聽到這里,云芷蕾已明白關瑞安的難處在哪里了!
隋朝的人材選拔制度,是科舉制與舉薦制相糅合的產物,那時,科舉制方興未艾,而九品中正制余勢未盡,所以,有才學的人(包括寒門子弟)經過考試之后,可以通過五品以上京官或者地方大員(總管、刺史、太守等)以舉賢良的方式進入仕途。
這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僻除了以往只有士族子弟才能做官的陋習,算是公平了一些,但其中的玄妙就是,即使你才學再好,也是要得到大人物的舉薦,才能上達天聽,入仕為官的。
所以,其實本質上并無區別。
關楚耀才學很好(連大儒都稱贊他才具秀拔),師承很好(陳公甫名動江南),家世也很好(有錢),本應可以頭頂“三好學生”光環,光榮地成為朝廷的一名“儲備干部”的。
然而,因為關桐的原因,這個夢想成為了泡影!
說起關桐,那就說來話長了。
他當年從蔣州府長史的位置上被整下來,不是因為政績有問題,也不是因為官聲不佳,而是被牽連的。當年被罷官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其中牽扯到朝廷高層的權力斗爭,令整件事變得更加復雜,更加麻煩。
從所周知,凡是在州郡做地方官的人,背后必須要有靠山,否則的話,先不說你的官位坐得安不安穩,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難說。
關桐是因為才學與品格被蘇威提攜起來的,所以外界便理所當然地認為他是蘇威的門生!
蘇威,字無畏(名字聽起來就很猛!),在北周時已經是大官。隋一統后,楊堅任命蘇威為太子少保,兼納言、度支尚書;后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
蘇威很有才能,歷任要職,力主減輕賦役,主持修訂隋朝法典《開皇律》,與高颎(這位仁兄更猛!)共同參掌朝政,齊心協力輔佐隋文帝多年。開皇九年(589年)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時為“四貴”(蘇威、高颎、楊雄、虞慶則)之一,煊赫一時。
然而天威難測,開皇十二年(593年),他便被舉報結私營黨而被免除官爵!(之后多次復起,又多次被罷黜……)
營私在那個年頭,對于官員來說很平常,皇帝也睜只眼閉只眼,但結黨——就是大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