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了。
關府一如既往地熱鬧,從除夕早上開始,山莊內的奴婢們便開始布置迎接新年的一應物事,諸如在大門口插桃枝,貼春書,在窗前檐下掛春幡,在各起居室門上畫虎頭,書聻字等等,入夜之時,滿園的燈籠燭火熠熠生輝,映照得整個關家莊園紅火亮堂,輝煌有若天上宮闕。
然而景雖美,人氣卻稍嫌不足,因為今年回來的關家人遠不如往年那么多。
除揚州府與蔣州府兩地之外,關家在其他許多州郡亦開有商號,大多以經營鹽米為主業,以往的生意亦做得不錯,為關家掙下大筆錢財,派出去擔任各地商號掌柜的人基本都是關家親族子弟或是部曲子弟,每逢年節,這些外派之人都會帶上各地特產以及珍奇之物回到關家本部,拜見關桐,并與親人團聚。
關家以前常駐蔣州府,是近五六年才搬回揚州老家的,雖然因為關桐失勢,關家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但財勢并未削弱多少,每逢年節,門前車馬轔轔,財貨堆積如山,蔚為盛景,但是今年,這種“寶馬雕車香滿路”的情況已見不著了。
表面上的原因,是經營鹽米生意的商家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難做,而究其根源,其實有兩個:一是壟斷,二是市場飽和。
隋之一朝,自文帝開始,便喜歡屯糧!
遍布各地州郡的義倉與小型官倉先不說,僅僅是直屬中央的超級官倉,隋文帝便先后在衛州(今河南汲縣)設置了“黎陽倉”;在洛州(今河南洛陽東)設置了“河陽倉”;陜州(今陜縣)設置了“常平倉”,華州(今陜西華陰)設置了“廣通倉”。
這四個糧倉均是千萬石級別(大約50萬噸)以上的超級糧庫。
到了隋煬帝大業二年,楊廣嫌糧食還存得不夠多,又在洛陽附近先后設置了兩個倉。一是“洛口倉”,一是“回洛倉”。
洛口倉置于東南原上,筑倉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回洛倉置于洛陽北七里,穿三百窖。
僅僅是這兩個倉,合起來儲存糧食就高達二千六百四十萬石!(大約132萬噸!)
除此以外,隋朝政府還在潼關和渭南都有倉庫,用來轉運糧食。
糧雖多,但這些官倉的糧食只用于軍糧或者供皇族和士族揮霍,從未用于民生!
隋開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關中出現嚴重饑荒,餓殍遍地,楊堅愣是不開倉放糧,乃令“百姓逐糧關東”。意思就是說,這地方沒吃的,你們自己走路去關東吃飯吧,那里有糧!
官倉充盈,余糧極多,這些糧食又不可能萬年保存下去,如果不消耗掉,它們始終會陳舊,甚至是霉爛!那要如何保證倉中的儲糧常新呢?
很簡單!
——每年將倉中的陳谷分批置出,然后換入新谷。
那些騰出來的陳谷除了供應隋軍各大營,剩下的,則會被依附朝中各大門閥勢力的糧商以極低價格收購,更有甚者,分文不付,直接運走便是。
這些糧商將收購的陳谷拌入當季新谷之中,輾磨加工之后當做新米出售,陳米并非霉爛的糧食,除了沒什么香氣之外,表面上與新米并無二致,如此新舊摻合之后,這些糧商們的糧食成本大幅度下降,在市場上形成極強的競爭力!
這些有背景的糧商憑借價格優勢以及權勢大肆打壓民間其他糧商,霸占市場,幾乎形成壟斷之勢。
隋文帝一朝雖厲行反貪,但這種官商勾結,牟取暴利的行徑早已根深蒂固,不是說斷就能斷的,再加上大隋初定,關隴集團內部勢力需要平衡,有些事,有些人是動不得的!
楊堅也沒辦法了,那就先這么著吧!
近幾年,官商橫行糧市,而整個大隋天下,總體來說還算風調雨順,百姓并不缺糧,所以普通糧商們便慘了,大多數都是處境唯艱,關家并非唯一受害者。
要想打破這種困局,辦法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