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看著平壤的城防圖皺眉說道:“整個平壤的防御都是鐵桶一塊,要救出高句麗王怕是不容易。”
稱心低聲說道:“高句麗王不能死,一旦高句麗王死了,戰后就算我們打贏了也沒了高句麗王室會很難辦。”
王玄策稍稍點頭,“你說得也對,這個高句麗王確實不能死,他死了大唐如何再扶持一個高句麗王,現成的這個必須要保住。”
幾人商議好一會兒,決定讓稱心在平壤多留一些時日。
回到平壤的時候,天快要亮了。
拖著疲憊的身軀,稱心重新走入平壤城中心里很希望這場戰斗可以早點結束。
平壤城的北方數十公里外。
大軍已經過江,隨時準備進攻高句麗的邊城。
牛進達坐在中軍大帳聽著李大亮的講述。
兩人決意明日先破了邊城。
薛仁貴帶著一份地圖而來說道:“牛大將軍,這是整個高句麗地勢地形圖。”
聽到這個有些意外,牛進達接過地圖看了一眼神情更是訝異,“好詳細的地圖。”
李大亮也看了一眼說道:“這地圖哪兒來的?”
薛仁貴說道:“從涇陽出發的時候,書院交給末將的,希望對大將軍有用。”
牛進達豪爽地笑了笑,“有用,當然有大用。”
大軍要深入高句麗,眼下最需要的就是高句麗的地圖。
高句麗不像中原,牛進達也是第一次來高句麗打仗。
地形對戰斗勝利的影響特別地大。
李大亮低聲問道:“當初遼東發兵的時候,王玄策就帶著一隊你們涇陽護衛隊的兵馬離開了,到現在也沒有回來。”
薛仁貴回道:“他們有自己的任務,到時候會接應大軍的。”
牛進達笑道:“老夫知道規矩,你們涇陽護衛隊是我們大軍的策應,我們也沒有太多的權力指揮你們,來之前陛下都已經交代好了。”
薛仁貴點頭離開。
李大亮又和牛進達商議了好一會兒。
敲定接下來的行軍事宜,牛進達走出大帳看著營地中大軍的準備情況。
正走著就看到營地的一旁,涇陽護衛隊的人全部聚坐在一起,正在聽著一個人講課。
行軍打仗都要講課,牛進達心中暗嘆涇陽護衛隊的做法還真是特立獨行。
第二日一早,大軍再次行軍,這一次要攻打高句麗的邊城。
高句麗的邊城一共有三座,首當其中的是大行城,這里自漢以來就是中原的遼東郡,只是中原的連年戰亂加上長期不管高句麗,這里才被高句麗掌握。
李大亮帶著三萬將士打得就是大行城。
高句麗的另外兩座邊城在鴨綠江的另外一端,石城和泊灼口,這兩座邊城相對較小。
大行城本就是中原人修建,而石城和泊灼口是在鴨綠江對面是高句麗人自己修建的,隔江相望。
早在李大亮動兵之前,薛仁貴就帶著人繞過了大行城到了鴨綠江邊。
這里的地勢非常平坦,遠望就可以看到那兩座小城。
帶著一千涇陽護衛隊的隊員,薛仁貴等在鴨綠江的上游。
幾匹戰馬急匆匆從鴨綠江的橋上掠過,是從大行城的方向而來。
算著時辰看來是李大亮要攻打大行城,而大行城已經來求援了。
薛仁貴低聲對自己身邊的隊員說道:“準備好木筏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