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年一月,
長安城的一處學舍,李正在面對夫子的數落,這里是長孫家在長安辦的一個學舍,出入在這里的孩子不算富貴也算是家里殷實,可李正就是一個窮苦的農家的孩子。
要不是因為夫子是自家的遠房親戚根本進不了這個書舍。
李正和這里的很多人都格格不入,在這里的同齡學子也不和李正說話。
對他們來說李正就是一個異類。
而且李正還經常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
誰會閑著沒事燒石頭?這種事情也只有李正干得出來,莫非石頭煮熟還能吃不成。
就連喝水李正也從來不直接喝,而是把水煮過之后才肯喝。
許多孩子都不愿意和李正說話。
“教了你這么久你連個字都寫不好,你以后別來了。”夫子對李正說道。
書舍里一群學子議論著,看李正帶著書袋子離開。
走出書舍呼吸著新鮮空氣,心情也好了不少。
說來作為穿越者這個年代的自己連個古代字都寫不好,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悲催的穿越者了。
離開書舍,踢開腳邊的石頭既然書讀不成了,今天也是自己最后一天去弘文館打工。
讀書是多少尋常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李正在這里是最不起眼的一個書童。
和往日一樣,李正整理著這些書卷。
唐朝雖然已經有紙了但是大多數使用的還是竹簡。
撿起一卷竹簡,李正看到了一道題:“今有人共買物,每人出八錢,盈余三錢;每人出七錢,不足四錢,問人數、物價各幾何。
唐朝已經有這種數學題了?這種題的解法需要假定單位,其實只要你會設置未知數你就能算出來。
想來若是不知道設置未知數算起來會非常的繁雜,只要設置了未知數算起來就簡單多了。
不管怎樣,在這里工作的最后一天,李正倒也不必顧忌那么多。
用毛筆打出草稿后在竹簡上寫出答案,七人,五十三錢。
再撿起一份上面寫著的是關于打仗方面的事情.
頡利可汗率領十萬大軍駐軍陰山以北,李靖大將軍的十萬大軍駐軍陰山以南,陰山縱橫上千里,唯一可進攻的地方就只有三百米坡度的隘口。
正面攻這么困難,為什么不換個思路呢,李正寫下一個比較有名類似推恩令離間計,好在自己穿越前經常看百家講壇。
見有人要回來了,李正急忙整理好這里的書卷。
弘文館主事見到李正整理好了這里的書卷,拿出幾文錢說道:“你被長孫家的夫子趕出來想來你今日本不用再來這里的整理書卷,念在你有這份心這些錢你收下吧,以后安心種田也挺好。”
“多謝主事。”李正接過錢扭頭就走,看都不多看一眼。
走在偌大的長安城上,李正呼吸著新鮮空氣總算是自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