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著急問道:“涇陽哪里來這么多糧食?”
李泰慌張地解釋道:“土豆光是畝產就能達到四十石。”
“畝產四十石糧食?有這種糧食嗎?”
李泰看了李正說道:“李正說是那個土豆品種中,再算上現在的玉米和番薯確實有這么多的糧食。”
“就算是之后涇陽縣的百姓一年不勞作,光是吃這些糧食一年也吃不完。”
李世民看向李正,“你真有畝產四十的糧食?”
李正笑呵呵說道:“怎么?現在不許賴賬啊,整個涇陽所有地涇陽周邊三里。”
房玄齡想著李正的要求,整個涇陽大概有兩千多畝地,若是加上周邊三里估計有三千畝。
這么算下來李正擁有的地比一個縣候還要多。
李世民陰沉著臉說道:“君無戲言,自然不會賴你的賬。”
帶著幾人來到糧倉,李正打開糧倉的一扇扇門說道:“我的糧食都在這里了。”
這里修建了八個糧倉,似乎遠處還有正在修建的。
拿起一顆顆土豆,李世民說道:“這個就是土豆?能夠畝產四十石?”
李正點頭,“畝產四五千斤吧,用你的話來說就是四五十石左右。”
房玄齡愣愣地看著,整個人處于一種飄忽的狀態。
連走路都有些走不穩。
四五千斤?畝產四十石?
大唐黍米也就畝產三百斤,能夠四五石都算不錯了。
土豆直接上升到十倍。
這是一個什么意思?
大唐的糧食產量直接上升十倍,農業幾乎可以脫胎換骨。
李正接著說道:“四五千斤只能說還算正常,若是土地再好一點可以達到六千斤。”
李君羨打量著這幾個被塞滿的糧倉,這里的每個糧倉可以儲存六七百石糧食的模樣。
大唐人種糧食不是太講究,黍米那種東西沿著河灘種還好,而且產量也不高。
若是遇到天氣變化,一干旱說不定就會顆粒無收或者收成大減。
若說民以食為天,還是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
老天爺不高興了,太多人都要沒糧食吃。
李正說道:“其實我也挺愁,這么多糧食塞在這里吃也吃不完,說不定還要用來養豬呢。”
李君羨問道:“你要用這些用來養豬?”
李正撓著頭,“本來就是吃不完。”
土豆的產量確實是很高,若是放在后世一塊錢就能買個兩三斤。也有不少用來做飼料才勉強可以消化下過剩的產量。
這個李正是沒挨餓過是嗎?
李君羨問道:“這個土豆難吃嗎?”
李泰說道:“不難吃,燉豬肉可好吃了。”
李世民瞪了李泰一眼。
李泰也只好閉嘴收住聲。
李世民的目光死死盯著土豆眼睛都快紅了。
畝產四十石的糧食。
這些糧食要是可以在大唐廣泛種植起來,能夠讓大唐多少人不餓肚子。
有了足夠的糧食大唐的人口問題就能解決。
普通百姓們的生活也可以變得好很多。
李世民心中很明白歷朝歷代對糧食都很看重。
就算是陳糧也不會輕易地扔了,只要還能吃陳糧就會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