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處默摸著自己的鼻子說道:“守了一夜總算是逮到你了。”
李泰連忙探了探祿東贊的鼻息,“好在是打暈過去了,沒死。”
“可以啊,處默,手法夠老練的,平時敲悶棍的事情沒少干吧。”
程處默嘿嘿一笑,“我就是信手捏來,敲悶棍的事情這還是第一次。”
也對,李正暗暗想著,你程家還需要敲悶棍嗎?
宮里
李世民已經知道了祿東贊在驛館不見的事情。
李崇義躬身說話道:“陛下,驛館的使者并沒有看到祿東贊離開,不過已經派出領軍衛的人去找了。”
李君羨前來稟報道:“陛下,已經查明,今日清晨有一個吐蕃人離開了長安城,這是路引。”
李世民接過路引看著,上面的寫著是吐蕃的副使。
李君羨接著說道:“我們去核對路引的時候,少了一個副使的路引,祿東贊的路引還在,看起來應該就是祿東贊拿著副使的路引偷偷出城了。”
路引是一個人離鄉和來歷的證明,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特別是那些離鄉路遠的人路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旦出了事,若是沒有路引很容易被治罪。
在這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甚至有些地方連治安都基本靠狗的年代。
你要是不能證明有路引或者他人來證明身份,很容易被人當作盜賊或者流民。
官府若是想抓也完全可以把你先抓起來治罪。
這也是之前長安周邊這么多流民不能進入長安城的原因。
宮中已經在準備宮宴了,祿東贊如此偷摸出城是什么意思?
李世民低聲說道:“去找找人在哪里。”
“喏。”
一個吐蕃人不難找,光是口音就藏不住。
好一會兒又有人來報,來的是個太監,拿著一份羊皮卷說道:“陛下,魏王殿下讓人送來一份東西,說是事關大唐安危。”
太監把羊皮卷鋪開放在李世民的面前。
看著上面密密麻麻的吐蕃文字,李世民又疑惑地問道:“這上面寫著的都是一些什么?”
太監又遞來一份說道:“陛下,這是譯文。”
李世民接過看了好一會兒。
安靜的甘露殿中,李世民質問道:“祿東贊寫的當真是邊防的情況?”
事關大唐的邊防,這件事不小。
李世民召見了幾個通曉吐蕃文字的學士。
幾經對照之中,李泰讓人送來的譯文基本上沒錯。
李世民憤怒拍案而起,“好你個祿東贊!吐蕃到底是何居心!”
“來人!”李世民怒喝道:“將祿東贊抓回長安,切不可讓他離開玉門關!”
長安城外
把祿東贊帶到城外的一個草屋,李恪拿著一盆水澆下。
涼水倒在臉上,祿東贊詐尸般地睜開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