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用來增派兵力。”
李正整了整衣襟說道:“比如說用來做嫁妝。”
李泰:“……”
見李正要出門,李泰幾步追上,“你要做什么?”
“掙錢!”
李正來到涇陽的村口,問著許敬宗,“什么時候可以修好這一段。”
“明年開春就可以,再有一個月。”
拿出一份圖紙,這是修路的圖紙,李泰在一旁看著就看出了其中的名堂,李正做了一條捷徑。
以前的官道要從涇陽和涇陽河繞行,現如今直接橫跨涇陽河,少了彎彎繞繞直通后方的官道。
減少了從長安到官道的距離,拉近了長安與洛水河之間的距離。
李正在地圖上圈一塊地方,指著自己圈出來的地方問道:“我記得這一片地也是我們涇陽的吧。”
看李正指著的地方,正好在一出岔道口,涇陽村口的三里外,許敬宗回答著說道:“確實屬于涇陽地界,原來那些地是公主封地的一部分,現在不是都劃給縣侯了嗎?”
李正又圈起來一片地,說道:“在這里打造一個驛館,路人居住,把路鋪開來修建一個寬闊的廣場。”
“縣侯這是要做什么?”
“掙錢。”
李正咧嘴笑著:“把這里經營好,以后有的賺。”
一條十公里的路從貞觀四年一直修到了貞觀五年,這才完工了一半。
已經是貞觀五年的春季,正是芒種的時節,不少壯勞力都要回去種田種糧食。
李世民坐在甘露殿,聽著最近的奏報。
去年的豐收讓李世民長出一口氣。
這回總算是可以踏實下來,至少今年官倉里的糧食又滿了。
朝中有了存糧辦什么事都充滿了底氣。
看到戶部的奏章,李世民說道:“去把房玄齡和杜如晦叫來。”
兩人半個時辰之后來到甘露殿。
李世民拿著這份奏章問道:“最近戶部奏章說長安東西兩市蕭條不少,今年第一個月的收來的商稅減少近五成,涇陽這個月收上來的商稅怎么能夠有三萬貫。”
今年這才剛剛開年,朝中的朝會也才剛剛開始。
李世民有一大堆的奏章需要批閱,鹽鐵稅方面的事情會重點關注。
只是看到戶部的奏報沒想到會是這么的反常,長安的商稅一下子下降了一半,已經是三十稅一了,莫非商人都不干了?
房玄齡開口說道:“陛下,這一切和李正修路有關系?”
“有什么關系?李正修路還關系到朝中稅收了?”
房杜兩人無奈地相看一眼。
房玄齡說道:“陛下這件事其實有些復雜,李正的這條路有些不一樣。”
李世民回想著去年秋季,李正就說要修路來著。
如今這條路想必也快修好了。
五公里的路連接著涇陽與長安,再通過涇陽連接到官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