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瑾說道:“確實如陛下所說,其中每一樣事物的分寸距離,以及傳動的恰到好處都要進行反復實驗才能達成,其中包含了不少數術知識,少了一寸不行,多了一寸也會導致整條流水線不能運作。”
李世民打量著說道:“數術?李淳風說過李正的數術水平極高。”
張公瑾點頭,“用李正的話來說這是知識,知識可以改變很多的事情,就像是眼前這個印刷術就是知識讓印書變得這么快。”
聽到這話,李世民點頭道:“智慧往往可以改變很多事情。”
跟著李世民走出印刷廠,一路走向涇陽書院,張公瑾又說道:“陛下,有些事情臣還是想不明白。”
“像你這么有智謀的人,還有你張公瑾想不明白的事情?”
張公瑾苦笑道:“陛下,臣也是涇陽書院的老師,但涇陽書院似乎和我們所了解的書院不太一樣。”
來到書院的邊上,李世民就可以聽到朗朗讀書聲,“如何不一樣了。”
張公瑾帶著李世民走入書院,來到自己的辦公室,在書院每一個夫子都有自己獨立的一個房間。
拿出一冊書,張公瑾把書本翻開一頁放在李世民面前,“陛下請看。”
李世民瞧著張公瑾所指的這一頁,這一頁上寫著的是一道題,“小剛家種了五棵果樹,今年一共收果子二百一十五石。有四棵果樹平均每棵收果子四十五石,另一棵收果子多少石?”
看完這道題李世民倒吸一口涼氣,“這是數術題?”
張公瑾點頭。
讀了幾遍題目,李世民心中開始盤算起來,好難的數術題。
張公瑾說道:“這是我們書院十歲左右孩子所會算的題目。”
李世民看了看題又看看張公瑾,“你說十歲的孩子就會算這種題了?”
張公瑾點頭,“若說按照尋常人的理解,這樣的數術題目就算是成年男子也不一樣算對,但是這里的孩子已經對算法運用得爐火純青。”
李世民又是倒吸一口涼氣,“爐火純青?真要像你這么說以后從涇陽書院出來的孩子,都會是數術大家?”
張公瑾面帶愁容地說道:“臣以為不會是這樣,陛下剛剛所看的題目不過是尋常孩子所做的題目,在書院中李淳風手下還有幾個對數術具有非常高天賦的孩子,這些孩子以后的成就可能會比李淳風更高。”
“這涇陽還真是人杰地靈。”
李世民感慨。
張公瑾低聲說道:“臣以為這不是人杰地靈,而是教書的方式不一樣,涇陽最早的夫子就是李正,而李正教了最早的一批孩子,也就是大牛那一批孩子,之后的孩子也全部按照李正的方式在教更小的孩子。”
“和尋常人不一樣的是,教書所用的思考方式與學習的方式,就比如數術,在數術的研讀上,大多數孩子三年時間就可以靈活的運用數術。”
說完張公瑾又翻過一頁,指著一張表說道:“陛下請看這張表。”
李世民看了好半晌,這張表寫著很多數字,又看不懂是什么,但嘴上又不能說朕看不懂。
張公瑾說道:“這是一個乘法口訣表,只要記住這個乘法口訣表,孩子們就能靈活做題,九九相加相乘,如此復雜的運算李正只用一張表就可以讓這里的孩子迅速習得數術最基礎的運算,尋常孩子要花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來學,這里的孩子可能就幾天時間就可以學會。”
李世民看著這個乘法口訣表眼神開始變得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