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對李世民說道:“陛下不會不如楊廣,光是奪回了陰山,奪回了河西走廊已經很好了。”
李世民頷首說道:“這些事情楊廣也曾做過。”
好吧,看來李世民不想做第二個楊廣,做得比楊廣更好。
喝下一口茶水,李正搖著手里的扇子說道:“陛下是想要比楊廣做得更好?”
李世民點頭,“那是自然。”
李正又說道:“陛下想要東征高句麗?”
一陣冷風吹過,李世民看向長安方向長嘆一口氣,“如今天下剛剛安定,大唐立足這才多少年,朕多想天下可以一直太平,百姓們可以休養生息。”
說得一本正經,李世民心里到底還是想要東征高句麗?
眼下不過是李世民需要一個東征高句麗的理由而已。
李正無奈說道:“既然這樣陛下還是不要想著東征高句麗的好。”
“是嗎?”李世民目光帶著懷疑地看著李正。
“既然陛下說了需要休養國力,那還是不要東征的好。”
李世民眉頭一挑,就想揮袖離開,一轉身又看李正一臉自在的神色,“如果朕要出征高句麗呢?”
李正連忙拱手說道:“那在下祝陛下旗開得勝,不過朝中一定有很多人反對陛下東征,陛下還是早點放棄這么念頭吧。”
“這么說來你也不希望東征?”
李正感慨地長嘆一口氣,“當然不是了,高句麗是中原的東面防線,只要一統了高句麗中原以東便會再無威脅,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連倭國也收下,我要是陛下,我想要的可不是高句麗這么點地方。”
李世民重新坐下,打量著李正,“沒想到你小子的野心還挺大。”
“能多拿一點就多拿一點,高句麗的地理位置對中原來說很重要,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我們的東大門。”
李世民一臉凝重地點頭,并沒有反對,“既然你與朕的想法一樣,為了還是要朕放棄東征的想法。”
李正對李世民說道:“只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多等幾年吧。”
這話說得沒錯,如今的中原這才安定多久,大業年間天下大亂。
前幾年大唐又是平定內亂,又是抵御外敵。
大唐太需要修養國力了。
大業年間到大唐初立的這兩年,中原幾乎將一代的青壯年都投入了戰場。
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
李世民心里當然明白要修養國力,更明白眼下不是出征的最好時機。
“朕要出征,一定會有很多的聲音來阻撓朕。”
“尤其是老一輩的文臣對吧。”李正捧著保溫杯說道。
“沒錯。”李世民點頭。
“其實要找一個出征的動機也很簡單。”
“朕想了這么久,都沒有想明白的事情,對你來說這么簡單?”
李正又吃下一片烤肉說道:“楊廣三征高句麗,有多少中原將士埋骨異地,不能魂歸故鄉,陛下要做的不是東征,而是為了將萬千將士的尸骨帶回中原,這是為了民心,也是作為一個皇帝該做的,雖說是楊廣造的孽,但埋骨在異鄉都是中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