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現在最活躍的人,應該就是戴高勒了。
他出現在鎂國,想進一步爭取來自鎂國的支持,也就能夠理解了。
“雖然說這次發生在歐洲的戰事,我們對高盧國的表現很不滿意。”
“但我對這個年輕人很滿意,他是個優秀的人物。”
“在戰爭之中的表現也是極為優秀的。”
“他就是戴高勒,聽說他在D國陸軍縱橫歐洲之前,就提出過裝甲車、坦克軍團集群作戰的理念。”
“但是這個理念不被高盧國的那些蠢貨們接受,這個作戰理念反而是讓D國人大受啟發。”
“到最后,縱橫歐洲的反而是D國的鋼鐵洪流了。”
鎂國首席執政官羅絲服不無遺憾的說道。
對于鎂國首席執政官羅絲服的這番話,張宗卿也是從各種文獻以及網絡上的信息之中得到了不少。
在另外一段歷史的1934年,戴高勒便發表著作《建立職業軍》。
他在文章指出,未來戰爭一定是大規模機械作戰。
由于高盧國缺乏天然的防御屏障,所以很有必要組建一支機械化軍隊,既能主動出擊,又能進行機動防御,他們不能依靠馬奇諾防線。
根據戴高勒提出來的這一理論,高盧國應該成立一支職業軍隊,與常規軍隊配合作戰。
然而戴高勒這一設想遭到保守派的反對,他寫出來的那本著作——《建立職業軍》一書出版后僅售15法郎,一共是賣出750本。
當時高盧國軍方人員在粗粗一覽后將其仍進垃圾桶中,戴高勒本人也遭到白眼和冷遇。
要知道在20世紀的30年代是坦克發展的一道分水嶺。
在當時,坦克的技術還是落后,它的裝甲也只能防御槍彈和炮彈破片。
而且坦克裝甲車并沒有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它的速度也是緩慢且故障率高。
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坦克只能用于引導步兵突破,而不能用來擴大戰果。
由于坦克存在的這些弊端,那些對于坦克使用的軍官也分成了兩派。
當時大不列顛國的富勒、D國的古德里安和大熊國的圖哈切夫斯基等人,他們提出機械化戰爭理論。
這些優秀的戰略理論家們認為裝甲部隊必須獨立編成,遵從集中運用原則,而不是分散配屬給各部隊。
不過這股機械化集群作戰的風潮,并沒有影響到高盧國。
甚至高盧國選擇了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將重炮、巨炮安裝在無法移動的要塞中,企圖以此防御D國的進攻。
事實上,這種被動防御的策略是愚蠢的。
也是一種極度無用的錯誤選擇。
而高盧國也為他們愚蠢的做法,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戴高勒的這本書在本國沒有受到應該有的重視。
反而是在D國遇到了極度的重視。
在D國,戴高勒的這本《建立職業軍》引起了D國參謀總部的注意。
D國的參謀們僅僅是花了15法郎就將這本書買了過來,他們將這本書原封不動地直接編入《論機械化戰爭》的機密手冊中。
最后成為了D國陸軍機械化作戰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D國名將古得里安就是是機械化作戰理論的奠基者之一。
古得里安把戴高勒的作戰思想與自己的理念糅合起來,創造了震驚世界的閃擊戰。
另外一段歷史之中,在1940年6月,D國陸軍裝甲兵團在古得里安將軍的指揮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一舉圍殲了150萬高盧國陸軍。
戴高勒被迫流亡輪敦,組建臨時政府、領導自由高盧國軍隊同D國陸軍繼續作戰。
不得不說,歷史跟戴高勒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
也是對高盧國那些不識“寶藏”的政客們,極大的嘲諷。
在鷹國進行國事訪問之時,張宗卿便和戴高勒見了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