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超開口:“總有目光短淺的,想著大地院線賣了。因為他們覺得娛樂圈市場也就是現在這個規模了,一部電影票房50億,再多也多不到哪去。還有限薪令出臺后,可能有萎縮的風險。”
韓為失笑:“房地產沒有嗎?早晚的事。”
徐建超點頭:“但他們覺得比娛樂圈晚就行了。所以內部股東開始爭論,有的說既然賺錢就是另一條出路,這個想法還是很有遠見的。但是有的說房地產才是暴利,而且既然已經做大了,還是要把基本盤維護好。畢竟他們也不太可能在娛樂圈布局院線之外的產業。雖然賺錢但還不是最大的院線,照比第一大的萬大還有差距。某種程度就是一塊肥得流油的雞肋。”
“肥得流油但也是雞肋?”
韓為思索:“以他們的角度來說,的確有點道理。”
徐建超看著韓為:“所以林董表示有希望,對方集團也在猶豫。董事長他認識也熟,估計沒什么大問題。”
韓為開口:“那就弄唄?”
徐建超示意:“但是林董讓我來找你,想更多了解一下真的收購院線后前景怎么樣?”
韓為搖頭:“不用想,肯定好。我跟你說為什么。”
看著徐建超:“萬大有點太霸道了。你以為只有我覺得院線分成太高了?就算這一點短期內沒法改變,但有一點那個股東想錯了。娛樂圈市場遠沒有到頂,還早呢。你看到什么50億票房就覺得多,其實很多電影因為沒有宣傳和排片,幾乎都默默無聞了。但實際上未必不是好片。如果正東自己有院線,可以和正東影業互補。同時還能淘到寶也說不定。就算哪怕你放寬一些政策都會有大把的電影過來降低條件只求你推廣。這時候還不是任你挑?”
徐建超疑惑:“你就是小心眼是吧?那個萬大的什么股東得罪你了,你們懟了一下。”
韓為沒否認:“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我也不說氣話,院線一定有自己的成本,可是相比出品方來說,拉資金投資找演員拍戲,然后還要負責發行,成本風險太高。院線承擔什么?發行不是院線的事,那是我們投資方要單獨付錢給發行方的。而他們只負責排片統計票房有實體影院提供放映。就拿走百分之五十多的票房。即便如此剩下也不全是我們的。”
對著徐建超:“我心態不平衡。”
在國內電影的票房分配按照以下比例進行:
3.3%的稅。
5%的電影發展基金。
扣除這些以后剩余的52%歸影院和院線所有(院線是一定有統一品牌的電影院,比如萬大院線、大地院線,太平洋院線等。但電影院不一定獨屬于一個院線。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但總之一半以上票房是要給院線和電影院分走的。至于比例他們自己商量。)
10%左右歸發行方,剩下的才歸出品方。
對于一個國產電影,制片方最終能拿到的票房分成大概是全部票房(可分配票房,即全部票房扣除稅收和票務手續費)三分之一左右(38%)。進口片版權方能分到的比例大概是五分之一(22%)。
現如今也不是沒人包括不關他們事的公眾也會在網上質疑院線(電影院)為什么可以分那么多。但肯定也有人會幫著電影院和院線說話比如人家雇傭人工,場地,設備保養這些都是不小的投入。而你出品方還有版權還可以買DVD或者周邊甚至放在網上一樣有版權費買片費,不全是賺票房。
可是同樣也有人說你們電影院還賣爆米花可樂之類的,這也是一筆利潤。還是不小的利潤,在國外人家就指著這個賺錢。
總之誰都有理,可是大致傾向還是偏院線拿得多,因為是買方市場。除非所有電影出品方抵制院線,否則只是一家兩家起不了作用,不放你的人家有的是電影等著排片,你不上人家院線,院線總是比電影少的。人家不在乎。
原本韓為自己做電影之后,或者做了藝人之后,他的格局在事業的眼光,但是具體賺錢說實話還是有點小心眼。片酬那么高結果稅也高,這就算了,給國家交稅沒問題。
院線分成高,可同樣制作電影的投資方,投資建組找演員開拍殺青剪輯過審,直到宣傳才交給發行方。前期投入都是投資方的。這風險太大,但是收益卻明顯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