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軒化身為魔,分裂突厥,使突厥裂為東西二部,彼此攻伐,互相廝殺,經年不休。死于東西二部內亂中的突厥子民,數不勝數。”
“滔天罪孽,皆由石之軒一人而起。”
趙佶攤手道:“這不應該留名青史,為后世子孫景仰嗎?突厥乃中原大敵,連年侵略中原,擄掠華夏子民。石之軒不費一兵一卒,便將強大的突厥分裂,使其東西二部彼此為敵,大為減輕中原壓力,此乃不世奇功,我趙佶實在痛恨晚生了幾年,否則這等不世奇功豈能讓他獨得!”
聽到此種言論,石青璇一雙妙目里頓時出現了異樣的光彩,她一輩子桎梏于這片小天地里,所受的教育,也是慈航靜齋那套。
但她冰雪聰明,其實有自己的價值觀,今日聽到趙佶之言,也感覺這并沒有什么大錯,不自覺的點了一下頭。
智慧大師長眉抖動,說道:“施主太利己,那些枉死的突厥平民何其無辜?”
佛門講眾生平等,并不會因為對方是異族,就輕賤對方的生命。
在圣僧們看來,因石之軒縱橫之計,死于內亂的突厥平民,顯然也要算石之軒造的孽。
但這又置中原百姓于何地?
簡直就是圣母鍵盤俠,沒得救了。
“佛法或許沒有種族國界之分,但佛門弟子卻應該有種族國家之別,如果你們將這些混為一談,我看你們讀了一輩子的佛經,還是燒了罷了!”
趙佶不由動怒,話音里帶著些意志力,擲地有聲,震蕩四方。
“……”
四大圣僧感覺有些不妙了,此人的是非觀、價值觀,貌似跟他們完全不一樣啊!
但圣僧們并未放棄,嘴遁乃佛門強大的神通,什么道理在他們嘴里都能說清楚。
道信大師一副悲天憫人的表情,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度。
“施主之言論,視異族如螻蟻的觀念,老衲雖不敢茍同,但也能理解一二。”
道信先肯定了趙佶的話,然后轉而說道:“不過,就算石之軒在異國犯下的罪行,施主不以為然,那么石之軒對中原犯下的大罪呢?”
“不知施主知不知道,昏君楊廣征伐高句麗,皆為石之軒化身裴矩所起,若非石之軒聯絡一干奸臣推波助瀾,屢屢攛掇,又何來三征高句麗之事?”
“三次征伐高句麗,數十萬大軍盡沒遼東,無數士卒埋骨異鄉。不僅軍隊受創甚重,民間亦飽受苦難,不知多少家庭,因征夫、催糧而家破人亡,受害者數以百萬計!如今的中原大地,盜匪蜂起,亂民遍地,日日殺戮不絕,此皆三征高句麗失敗之故!”
“施主顯然很是認同縱橫之道,這并沒有錯,那么,中原百姓呢?因石之軒推動昏君三征高句麗,而埋骨異鄉的數十萬將卒,是否為石之軒之罪孽?”
“因三征高句麗之役,以至家破人亡,不得不淪為盜匪的千萬百姓,是否為石之軒之罪孽?”
“如今天下大亂,那必將慘死于亂世之中,難以計數的無辜百姓,是否為石之軒之罪孽?”
三句遞進,氣勢逼人,喝問之下,道信已然是怒目圓瞪。
佛門辯論之道,歷來不差,抽絲剝繭,小中見大,偷梁換柱,李代桃僵,俱都信手捏來。
趙佶搖頭嘆道:“爾等埋首佛經中的老僧怎么可能看出征伐高句麗的用意?!若是你們有治國之能,要儒家有何用?蠢不是錯,這種論斷拿來獻丑就是你們的錯了……”
“高句麗本為遼東一撮爾小國,趁三國亂世、五胡亂華、南北并立,一點點蠶食華夏故地,至如今,竟爾成長為遼東一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