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大軍想要吃下劉啟這個魚餌,就必須要拋出足夠的代價,以引開守衛在甘泉宮之前的,一重一重的的防線,只有那些魚餌足夠誘人的時候,守衛在甘泉宮之前的大軍,才會為了吃掉那魚餌,不經意的,讓開通往甘泉宮的道路。
而劉啟對那些領兵大將們的命令,便是不管甘泉宮中,情勢如何,都不要管,他們要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竭盡全力的,將進入漢帝國疆域的匈奴留下。
在這一場大戰當中,未斬絕匈奴而回援甘泉宮者,罪!
這便是劉啟的決心和魄力。
“接下來,便要看朕,能不能在這一支騎兵的沖擊之下,挺過來了。”劉啟想道。
匈奴大軍的統帥們,注意力都在這一支奇兵上,那自然的,對于其他地方的大軍的調度,就會出現破綻,而漢帝國的統兵的將領,則因為劉啟的命令,不得不將全部的注意力,落到面前的匈奴人身上,再加上地利人和——兩相對比之下,哪怕是漢帝國大軍的兵力較少,但也不是沒有勝機。
而大軍能取得多大的戰果,只在一點,那即是劉啟在這甘泉宮中,能夠堅持多久!
若是劉啟能夠在這三千奇兵的沖擊之下,戰而勝之,哪怕是這甘泉宮中的守軍,都全數戰死,那周邊的百姓,也很快就會重新的化作士卒,拱衛于甘泉宮當中,在算上北線的戰果,那這必然是漢帝國自開國以來,在面對匈奴的時候,前所未有的大勝!
若是劉啟戰死,甘泉宮毀于一旦,那哀兵之勢一成,大軍的戰果,只會多,不會少。
贏了,帝室一脈,從此穩如泰山,便是輸了,于這帝國,也沒有什么大礙。
既然如此,那劉啟,有什么理由不賭這一把?
而就在劉啟披甲的時候,甘泉宮之下的局勢,又是一變。
那些自發的,沿著山勢鋪開,想要以此拱衛甘泉宮的百姓們,并不曾和匈奴的騎兵,短兵相接。
在那馬蹄響起的地方,山石大地,一寸一寸的隆起,化作一架長橋,貫通大地與山巒。
而那長橋的落點,正是甘泉宮正對面的一個隘口——拱衛甘泉宮的大軍軍氣所不能及之處。
那三千的騎兵,便是騎著高頭大馬,沿著那一架長橋,朝著甘泉宮,筆直的撲了過來。
每一個匈奴騎兵,無論是人是馬,都是全身覆甲,這對于缺少金屬的匈奴帝國而言,這樣武裝起來的一支騎兵,足以是掏干幾年的積蓄。
見著這一幕,拱衛甘泉宮的軍士,渾身都在冒著冷汗的同時,也是果斷無比的,放棄了依靠這甘泉宮而據守的想法,齊齊的朝著那隘口處,撲了過去。
這樣的高頭大馬,以無敵之勢沖鋒起來,除了山巒城墻之外,有什么東西能夠阻擋?
甘泉宮外的宮墻,在這沖鋒之下,簡直是比紙還要單薄——在成型的沖鋒之勢下,想要據甘泉宮而守,簡直是開玩笑。
是以,甘泉宮中,那萬余大軍的統領,毫不猶豫的,就改變了先前的決策,在這過程當中,他甚至是連只會劉啟一聲的時間都沒有,就已經扛起一面大鐵盾,身先士卒的,沖到了那隘口之前。
那隘口不大,最多,也只能容下三五個騎兵同時經過——想要攔下匈奴起兵的沖鋒之勢,那隘口處,是唯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