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鏡頭往前推,慢慢推!”
姜山不在,李嘉這個掛名的副導演便上任指揮了。
姜山來到他身邊看了眼監視器里的畫面,出聲問了句,“老李,還剩幾個鏡頭?”
“最后倆兒,你歇會兒吧,我能搞定!”李嘉臉上露出了討好的笑容。
好不容易有機會掌控劇組,這個機會李嘉也不愿意錯過,絲毫不嫌煩不嫌累。
幾個空鏡無非是用來表現老人家的落寞和孤獨,像空無一人的飯桌、空蕩蕩的客廳、閃著雪花的屏幕等等。
眼下拍的這個鏡頭就是閃著雪花的屏幕。
眼下沒什么事兒,姜山來到一旁看著工作人員收尾,董宣也跟著在忙活。
“怎么沒回去?”
“等你呀,再說了我這說好來幫忙的,怎么可能先回去。”
聽到姜山的問話,董宣先是白了他一眼這才開口替自己解釋起來。
“對了,我剛聽說長虹電視給劇組贊助了?”董宣好奇道。
植入式廣告她有聽說過,現階段在國內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
追溯起來的話最早的植入廣告出現于1922年。
最早的植入廣告主角你肯定想不到,他就是童年時代的卡通片的大力水手。
‘我很強壯,我愛吃菠菜,我是大力水手波比。’
這句耳熟能詳的臺詞貫穿了整部卡通片,大力水手波比賣力地為吃菠菜的好處打廣告,原因就在于這部卡通片是由一家生產罐頭菠菜的廠家贊助拍攝的。
同樣在美國,3年后,鷹牌雪茄以25萬美元的高價,拍下在電影《刀疤臉》中植入雪茄廣告的權利。
此后,植入式廣告在美國電影中越來越常見。
與美國發端于電影不同,植入式廣告進入國內始于1990年的室內情景劇--《編輯部的故事》。
“百龍礦泉壺”因在劇中頻繁出現,并設置情節由劇中人宣傳它的好處而一時為眾人熟知,再然后出現了市場上產品旺銷的“百龍現象”。
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讓植入式廣告作為一種營銷方式,漸漸為國人重視,并“漫延”到各種影視劇、文藝節目領域。
電影上則是馮小剛1999年拍的《沒完沒了》,這是電影植入式廣告的先河。
董宣也是在和劇組同學聊天時聽說了長虹電視贊助這件事。
“我去找了幾家廠商,最后還剩下長虹有點兒簽約的意向。”姜山看著一旁尚在拍攝中的劇組成員開口解釋道。
公益廣告、可能要上央視,再加上姜山剛剛拿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公益廣告特等獎,小小的贊助一下幫自家產品打個廣告也可以。
按理來說都到這一步,意向也有了就該簽約了。
姜山沒打算往死里要價,三五萬不嫌少,十幾萬也不嫌多。
“然后呢?”董宣聽著好奇,現在拍攝用的電視好像不是長虹的吧?
說到這里,姜山不由想起廠家代表的話,不免有些哭笑不得地解釋起來,“我把腳本給廠家看了看,人家覺得閃雪花屏這個鏡頭不好,很容易讓觀眾產生長虹質量不好的聯想,所以最后就談崩了。”
“臨開拍前,熊貓電視找了上來,這不就把贊助給換成了熊貓嘛!”
贊助費也不貴,算是把廣告拍攝的前期開銷給抵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