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除了我,還有別人么?”付以問道。
看護員說:“有。”
“我能見見他們嗎?”找個別人說說話也可以。
喜歡上了少年的男人對他有極強的占有欲,他可以滿足他索要東西的需求,但他無法忍受少年對別人說話。
“你能看,但是,別人無法看到你。”男人道:“你是被單獨隔離開的,你不可以和別人見面。”
四歲的小孩抿著唇,最后,點下了頭,“好。”
從此以后,他的房間出現了一塊小屏幕,小屏幕能看見“廣場”上一些孩子玩耍的畫面。
所謂“廣場”,便是實驗品們在參加完一周的測試以后,可以獲得半天在一個空曠空間里和其他實驗品一起玩耍的機會。
可是這個“廣場”,付以卻無法去。
他永遠都是一個人,只能待在這間空蕩的房間里,透過屏幕看著其他人。
也就是這時候,他的內心產生了一些變化。
憑什么他不能出去?
為什么這些人是成功的實驗品,而自己,就是失敗的?
四歲的孩子,已經學會了嫉妒的情緒。
他眼紅外面可以自由玩耍的人,更對他們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恨意。
大概是因為——
自己不能。
忽然一天,他看見一個從未見過的小孩坐在了一個角落里,對背著他,正在看一個畫滿了圖畫的畫本。
由于離監控很近,因此付以能聽見里面小孩清脆的笑聲。
“這就是大海嗎?真好看,十一號畫的好棒!”
這個畫本不止一頁,還有好幾頁,畫著的也不止那小孩口里的海,他還能聽見他說有關“日落、峽谷、日出”亦或是“雪山”之類的詞匯。
付以對那個畫本產生了好奇,他忽然涌現出一股強烈的渴望。
——他要。
他也要。
為什么自己沒有?
他一直都什么都沒有,別人總能獲得他所渴求的東西。
因此他第一次對看護員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那個畫本,拿過來。”
付以聽著那小孩發出的笑聲,看著屏幕里的畫本,以及小孩像是如獲至寶般將畫冊捧在手心里的動作,他說:“我也想要。”
看護員頓了頓,說:“可那是——”
付以打斷他,精致的小臉面無表情,就這么用漆黑的眼瞳凝視著男人的眼睛,一字一句,再度重復:“我說,把它拿給我。”
稚嫩的聲音回蕩在這空曠的房間里——
“你不是最喜歡我了嗎?”
“所以,叔叔,將它,拿、給、我。”
第二天,付以得到了這個畫本。
屏幕里,失去了畫本的孩子掩面哭泣著,那一瞬間,看著哭泣的人,小孩忽然感受到了莫大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