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只耳朵聾的鳥留在了樹上,別的掉的掉,飛的飛。”
“樹上剩3只的理由?”
“1只耳聾留在樹上,1只太困睡著了沒被吵醒依然留在樹上,1只被打死留在樹洞里沒掉下來,其余的被槍聲驚走了……”
“那么4只呢?”
“同理可推。除了耳朵聾,也可能有為死鳥殉情不肯離開的;也有可能智商很低聽了槍響也不知道離開的;也有可能聽到槍響被嚇暈嚇死依然留在樹上的;也有可能因為是無聲手槍對別的鳥毫無干擾而留在樹上的;
也有可能因餓得飛不動了而留在樹上的;也有可能因生無可戀而想主動求死而留在樹上的;也有可能猜測到獵人已沒有子彈而留在樹上的……
呃,可能性還很多。總之,有了這些不確定性因素,任何數據都可以成立。”
夏鵬飛的解答很荒謬,而年問天卻深感滿意,他示意幾位學生坐下后,又問柳旭東,“柳旭東,我今天設計這個問題的意圖是什么?”
柳旭東站起身,思索片刻,說道:“年老師是想培養我們的逆向思維、發散性思維,培養我們的質疑精神和論證意識。這對我們分析歷史事物和做主觀性歷史試題很有幫助。”
蔣美丹聽了,對葉知秋低語:“旭東不愧是年級第二啊!”
葉知秋突然舉手,想尋找點存在感,在獲得許可后她緩緩站起來,“老師設計的問題的答案具有不確定性,是不是表明‘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女孩子’的合理性?”
年問天不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直接針對這個問題向全班發問:“同學們認為‘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嗎?請周洋同學起來回答。”
周洋起來侃侃而談,“我認為此話是正確的,歷史認識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對歷史事物的評價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物因為各自不同的階級、立場、知識、能力、經驗及其他因素的制約,會往往對同一事物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
比如對某國統一封建王朝的開創造某人來說,有人認為他開創統一大業,奠定某國幾千年的政治格局,應該是千古一帝;而又人說他嚴刑峻法橫征暴斂,實在是一大暴君。
由此可見,‘歷史確實是任人裝扮的小姑娘’。”
“說得好!”王小寶贊道。
“對啊,這句話很有道理的。”附和的人也不少。
年問天顯然對這樣的認知很不滿意,他神情嚴肅地說;“這么說來,當我們來評價歷史的時候,就可以任意顛倒是非、抹煞功過、歪曲事實?有沒有對此持不同意見的同學?”
“絲雨你看呢?”年問天把目光投向冷絲雨,他希望冷絲雨能給出相對理性的答案。但冷絲雨沒有回應,她思想的野馬在原野上奔馳,她在盤算著去家俱廠還是去電器公司打零工的問題。
夏鵬飛敲了一下冷絲雨的桌面,冷絲雨狠狠瞪了夏鵬飛一眼,“別干擾我掙錢的思路!”
夏鵬飛指了指講臺上的帥大叔說:“是他干擾你!”
冷絲雨抬眼看向年問天老實交待思想拋錨的事實,“抱歉,老師,我走神了。”
“對‘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小姑娘’,你怎么看?”
冷絲雨站起來,摸了摸頭發說:“如果是這樣,我揍了夏鵬飛,是不是可以說成是他揍了我?
這話是有毛病的,是夸大了歷史認識的主觀性,而忽略了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我揍夏鵬飛這事是客觀存在的,不管別人怎么看,不管我自己怎么看,我們的看法可以有不同,但不同的看法不能改變事實本身。
言而總之,歷史認識應該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
全體學生鼓掌,包括躺槍的夏鵬飛,也鼓起了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