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皇子并沒有提出多苛刻的要求,甚至都沒有要求獨立指揮左翼兵馬,杜崇韜頗為意外,但身為坐鎮一方的主將,也沒有必要太過揣測他人的心思,只要一切還沒有脫離他掌控的跡象,自然也是見好就收。
在樊城鎮軍府的大帳里,杜崇韜與徐昭齡等人商議后,當場就決定任命李知誥乃左前部先鋒將。
除了李知誥率龍雀軍第一都兩千精銳前往荊子口等地駐防外,同時杜崇韜還將黃州、郢州兩地增援過來的兩千州兵,統編到左前部,交由李知誥節制。
今年梁國在南線的動靜,要比以往大得多,杜崇韜此時不敢肯定就沒有大股梁軍殺入鄧襄,也不敢稍有大意。
此時鄧襄行營集結四萬多兵馬,襄州軍僅占三分之一略強些,杜崇韜心里也知道要是各個方向上的鎮將、守將,都用他手下的襄州軍嫡系,必然會引起客將的不滿跟抵觸,實也不利戰事。
李知誥乃是信昌侯李普的養子,雖然杜崇韜不怎么看得起信昌侯李普,但知道浙東郡王李遇對自己的這個繼侄子,評價頗高。
目前梁國的關中兵馬動靜不大,安排李知誥沿丹江進入秦嶺東南麓,哪怕是武關方向沒有什么戰事,將這一方面的守御軍功讓給龍雀軍,杜崇韜也不覺得真就需要跟誰交待。
要不然的話,也不知道李知誥這些人會唆使年輕氣盛的三皇子,做出怎樣的驚人之舉。
除了任命李知誥擔任左前部先鋒將外,杜崇韜也任命潭州節度使世子馬循為右前部先鋒將,率潭州五千兵馬鎮守棗陽,封堵住從南陽盆地東翼桐柏山與大洪山之間、殺往隨州的缺口。
看杜崇韜如此部署,韓謙也能看得出他這次組織西翼防御戰的大體思路了。
說到底,杜崇韜并不愿意將兵線推到南陽盆地的北部,更不要說從北面的方城缺口,殺出南陽盆地與壽州軍聯合作戰了。
目前,鄧襄防線的重心,還是放在南線。
倘若梁軍大股殺入南陽盆地,鄧襄兵馬則可以襄州城及漢水為依托,與左翼的李知誥部與右翼的馬循部,形成一口凹底的鐵鍋,將梁軍堅決的抵擋住,不使之有機會南下,進襲近年來大楚重點經營的江漢平原。
杜崇韜從前年秋出鎮地方以來,兩年都有小股的梁軍騎兵進來騷擾,在杜崇韜之前,梁軍也有兩次較大規模進襲鄧襄,都是遭到這樣的抵擋,最終無功而返。
韓謙微微蹙著眉頭,但他在這次的場合也不會貿然出聲。
不過,他同時也注意到徐昭齡、金瑞對杜崇韜的安排,也沒有表示什么異議,或許是在他們過來之前就已經爭執過了吧?
韓謙心想襄州當前的局勢,還真是微妙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