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要說兵諫一事后,最精銳的侍衛營都打散編入第一都,甚至還擁有七百匹戰馬。
從武關進入荊子口,路狹形陡,荊子口搶修出來的三座城寨,也相對堅固,梁軍即便從武關強攻過來,壓力相對要小一些,但鐵鱷嶺往北到內鄉城,丘山地形則相對要平緩得多,楚軍所能依賴的是一座寨墻單薄、又大片坍塌的殘寨,僅僅靠守寨會非常的艱難,甚至需要主動出擊,于相對狹險之地,殂擊梁軍,令梁軍不敢窺視丹江,這就艱巨多了。
…………
…………
梁軍往內鄉城聚集兵馬的速度很快,入夜前聚攏到內鄉城附近的馬步軍就已經超過三千,斥候還偵察到有梁軍從新野、宛城方向聚集過來,暫時還難確定最終會在內鄉聚集的梁軍規模。
這時候韓謙從滄浪城調過來的五百民夫,也是匆忙登岸,正馬不停蹄的砍伐樹木,修筑柵墻,堵住殘寨的缺口。
高承源率百余扈衛稍晚些先趕到鐵鱷嶺,第四都的一千五百將卒主力乘船而進,最快也需要到明天這時才有可能抵達鐵鱷嶺。
“內鄉梁軍強攻鐵鱷嶺,武關梁軍不可能沒有動作,”
圓月照空,梁軍一隊隊馬步兵分散往鐵鱷嶺逼近,李知誥臉色鐵青的站在殘寨北面一處高地,看著這一切,他跟匆忙下馬來見的高承源說道,
“我暫時不能回荊子口,只能請高都將前往荊子口,主持那邊的防事。”
李知誥再調一千精銳過來,留在荊子口還有兩營加上以張保為首的襄州軍一營精銳,守住荊子口應該足夠了,畢竟梁軍在武關的兵馬也不是特別的多,但他擔心自己不在荊子口坐鎮,身為杜崇韜嫡系的張保未必能照他的安排堅守住城寨不退,才請高承源緊急趕去荊子口坐鎮。
高承源是天佑帝身邊的人,張保倘若敢不聽從號令、有所異動,高承源斬之,杜崇韜也無話可說。
李知誥這實際上也是要與高承源換防,讓高承源率部去守荊子口,他將第一都精銳調出來,在丹江東岸打這場可能會比較血腥的防御戰。
梁軍這些年南征北戰不休,戰斗力相當強悍,高承源也不逞強,暫時先將近百侍衛留在鐵鱷嶺,他僅帶著十數人乘馬走殘道趕去荊子口坐鎮。
高承源暫時將大部分護衛留在鐵鱷嶺,如此安排,也是擔心梁軍有可能趁夜對鐵鱷嶺殘寨發動突襲,到時候李知誥手里僅有五百將卒,不足以抵擋——高承源留下近百侍衛,也是精心選拔出來的精銳。
李知誥手里能用的兵力太少,只有六百人,擔心貿然出去會陷于險地,決定守住殘寨等后續的援馬調動過來,看局勢發展再作其他的決定。
安排好這些,韓謙也沒有留在鐵鱷嶺協助李知誥守寨,一方面是李知誥指揮這樣規模的戰事,還不需要他留下來指手劃腳,另一方面已經有一部分梁軍斥候,往黑龍山東麓穿插過去。
繞過黑龍山就是滄浪城,在他率左司斥候回去之前,他在滄浪城只有六十奴兵、近三百名民夫能用,韓謙擔心滄浪城有失,連夜乘船率領田城、奚荏等人沿丹江而下,回滄浪城去。
韓謙午夜時分趕回到滄浪城,果然有百余名梁軍斥候馬軍,從黑龍山與漢水之間的狹道穿插進來,在滄浪城東面的雪地里逡巡不去。
經過一個半月的搶工,也隨著后續聚攏過來的精壯民夫增加到八百人,韓謙還是在丹漢之濱,搶筑出一座百步見方的土城。
土城雖小——或許叫城寨更為合適一些—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