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則自然是以張潮、張瀚二人為領袖。
楊元溥入主金陵,要重新組建三省六部九寺,大部分投叛安寧宮的官吏都要清洗,也很難從各地選擇出來足夠多的文官出來,自然還是要從湖南行尚書省調拔一批用慣的文吏。
這也是直接決定著張潮、張瀚兩兄弟日后的勢力及影響力絕不會弱。
當然了,大堂之內,還是信昌侯府的人馬最眾。
李遇病逝之后,李長風、李秀等浙東郡王府一系的人物,他們倘若沒有自立門戶的野心跟意愿,自然也是跟信昌侯府站到一起。
再加上李普、李知誥、周元、李沖、高隆、李磧、鄧泰、文瑞林等人,信昌侯府一系的人物,至少在表面上已經足足占到大堂之上三分之一的人。
當然,還需要信昌侯李普有能力摟得住這些人才信。
說起大議,其實很多事情在進入繁昌之前,楊元溥就與沈漾、鄭榆、鄭暢、楊致堂等人已經商議好,這時候公布出來供大家討論。
首先是如何組織攻打金陵的最后一仗。
楊元溥與沈漾、鄭榆、楊致堂他們初步討論出來的方案,是以沿江招討軍為主,繼續沿著長江南岸水陸并進,經當涂、采石一步步從西南方向往金陵城下進逼。
右廣德軍進入茅山以東,會合湖州兵之后,主要負責收復寶華南麓的江乘縣,從東面進逼金陵。
而在右廣德軍東進之后,從南陵到溧水,從南面進逼金陵的重任,則由江西招討軍承擔。
如此一事,將實現從軍事三圍合圍金陵。
戰事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占領清理金陵外圍的敵占城池防壘,三路兵馬分別由李知誥、李長風及顧芝龍任主將,第二階段是進逼到金陵城下,則以李知誥為主將,統領調度攻打金陵事宜。
此外便是樞密院及政事堂的設立。
樞密院乃是軍政之機構,前朝在門下省設正事堂,作為宰相議政之所,也是政令所出之地。
于繁昌城設立樞密院及政事堂,則代表在攻陷金陵之前,取而代之的新楚廷已具雛形。
具體的部司設置及人選,也是沈漾、楊致堂、鄭榆、鄭暢等人在趕來繁昌城的途中已經商議好了。
政事堂以沈漾、鄭榆以及張潮、韓道銘、鄭暢、吳尊等人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樞密院,楊元溥自領樞密使,以楊致堂、李普以及陳德、韓謙、李知誥、李長風、鄭暉、顧芝龍、高承源、柴建、黃化、周元等為左右副使及咨議參軍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