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連最后這點拱衛帝都的戰力都輸得一干二盡,梁軍渡江就能拿下金陵城,大楚還能有多少垂死掙扎的空間?
不過,在韓謙出守棠邑,使北岸局勢出現趨穩的可能之時,樞密院也便授權楊帆可以調動右龍武軍的一部分兵馬,到北岸與棠邑兵協同作戰。
右龍武軍愿不愿意協同作戰,主動權不在韓謙,他只能著馮繚、馮翊等人極盡可能去游說、蠱惑。
右龍武軍戰斗力不是很強,從早期袁洪州兵參加削藩戰事起,主要的將領武官在楊致堂、楊帆父子的率領下,都沒有什么出色的表現,但實際上也不乏有渴望建功立業的將領存在。
而只要有這樣的將領,他們又能站出來主動跟楊帆請戰,以及進入北岸臨時接受韓謙節制參戰的人馬規模,即便受到重創,也不會影響到右龍武軍的根本,楊帆也不會拒絕,甚至會積極支持。
李普被貶為民,樞密院就剩周炳武一人擔任樞密副使。
倘若楊致堂想頂替李普擔任兩大樞密副使之一,甚至更進一步,以禁軍諸行營都指揮使兼領樞密使,右龍武軍實在也需要一些亮眼的表現。
最終除了右龍武軍有兩千兵馬,渡江進入北岸,參與對退入濡須山東南麓淺谷之中的敵軍進行圍攻外,二十五日,譚育良使其弟譚修群率三營天平都將卒以及喬維閻率五百武崗縣兵及義勇,抵達東關寨。
右神武軍覆滅的消息確認之后,朝廷就往諸州頒布勤王詔。
一方面諸州縣集結州兵民勇、準備遠征所需的戰械物資需要時間,另一方面形勢崩壞之際,最先趕到戰場的注定會傷亡慘烈。
即便對大楚忠心耿耿的地方官員,也沒有幾個愿意成為他人建立赫赫勤王功勛的墊腳石。
勤王詔想要發揮作用,想要集結到足夠多拱衛金陵的勤王兵馬,不是一兩個月就能有效的。
不過,只要有勤王詔頒下來,不要說率天平都守婺川河谷的譚育良了,喬維閻率邵州武崗縣兵及義勇奉詔行事,邵州刺史兼左神武衛都指揮使柴建也不能公然阻攔。
喬維閻率武崗縣兵戰斗力不強,這時候頂替東關寨的一部守兵,以攔截試圖從七寶山南麓東進的敵軍。何柳鋒則奉命率頂替下來的一營精銳,與譚修群所率增援過來的天平都三營精銳,乘已經硬拖入巢湖之中的戰船,趕到柘皋河的上游。
此時,林海崢所部在浮槎山西麓堅守了四天,傷亡已經超過三千人,被摧毀的戰械更是不知凡幾。
此時溫博在浮槎山的西北麓,在扣除三千多人的傷亡,還額外聚集八千騎兵、步卒,本以來再強攻一兩天,就能將當前的棠邑兵擊潰,打開增援從浮槎山進援歷陽的通道,但看到兩千多援兵趕到,他內心深處禁不住泛起一陣絕望。
雖然他們在兵馬人數上還占據絕對的優勢,但他統兵這些年,新增援過來的楚軍是何等的精銳,他怎么可能看不出來?
譚育良率起義軍接受招安,整編天平都六營精銳駐守婺川河谷。
這六營精銳本身都是起義軍老卒,除了譚家子弟,也有像刁瞎子等一批敘州武官繼續隱藏身份任職其中,在接受招安后,駐守婺川河谷,錢糧兵甲等補給都是照敘州兵的標準供給,休整近一年時間,各方面都可以說是達到最巔峰的狀況。
譚修群所率這三營步甲,除了擴編的潛力及大中型戰械裝備等方面要弱,但同等規模的野地沖陣,精銳程度不會比敘州兵稍弱,甚至要比編入大批新卒的棠邑兵要強出一截。
這么一支生力軍進入戰場,怎么叫溫博不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