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茫然詢問。
“明公還記得,那二桃殺三士之計否?”
陳登問道。
“啊?”
陶謙苦澀道:“如今徐州都已破,此計,如何行得通?”
二桃殺三士,那也得出兩個桃的本錢。
徐州,就是這兩顆桃。
但現在徐州都沒了,本錢盡失,還如何使得出計?
陳登說道:“徐州雖失,可根基尚在,曹操和劉備對徐州志在必得,若利用其隙,即便不能奪回徐州,亦可保明公家小無恙。”
“當真?”
陶謙老邁的面容上露出一抹希翼,如今徐州沒了,家眷也沒了,不奢求能夠保住徐州,妻子還能活下去,就已經是他最大的希望。
“自然。”
陳登很肯定地道:“我料定曹操與劉備之間,必有一戰!”
理由上次就已經說過,他當時就信誓旦旦地認為,曹操和劉備對徐州都是志在必得!
有人說,陳登的這個計策很低級,只要其中任何一方各退一步,選擇瓜分徐州,就能夠輕易破解。
只能說,認為這個計策低級的人,還是沒有看透事件的本質,沒有對現在的局勢參悟透徹。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曹操和劉備,確實都需要徐州。
我們來分析一下目前的天下大勢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因。
劉備盤踞青州,其主力主要應付河北的袁紹。
冀州自古以來就是各封建王朝最大的糧倉之一,人口最多,產糧最多,實力最強。
不說歷史上的袁紹勢力有多大,單說如今,經過王芬十年安定治理,州富民強,實力比歷史上的冀州只高不低。
因此哪怕劉備聯合了公孫瓚,也只能暫時,想要在短時間內擊敗袁紹,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運氣不好,或者被袁紹抓住了機會,還有被翻盤的風險。
如此一來,如果冀州走不通,那么短時間內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徐州可走。
就好像原來歷史上的曹操,在無法穩勝袁紹的情況下,第一選擇就是豫州和徐州是一個道理。
除非劉備真的志在北方,對黃河以南的勢力爭奪并不在意,不然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曹操也是同理。
兗州處于四戰之地,北面是強悍的袁紹,西面是洛陽,東面是劉備,南面是孫堅,唯有徐州這條路可行得通。
所以兩個人誰占了徐州,就意味著堵住了另外一個人的道路,這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也許有人說,既然如此,那為什么不能平分呢?
平分就太想當然了一點。
因為對于劉備來說,這是一件極為不利的事情。當時的瑯琊國和東海郡實際上位于沂蒙山東南面,差不多是后世沂南、臨沂、棗莊以及連云港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