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什么是屯田制。
所謂的屯田制,實際上就是農奴制,曹操得青州數十萬黃巾,讓他們種地,然后所得除了保證這些人的基本生存以外,其它全部都要上繳給曹操。
這制度聽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
什么是大地主呀?
這就是。
那些被屯田的人,跟奴隸沒什么區別,沒有自己的私有財產,整日勞作,生死都掌握在別人手里,努力付出之后,沒有任何回報,僅僅只是讓自己餓不死,僅此而已。
所以說不要認為屯田制有多好,只不過在漢末亂世,能有口吃的活下去就很不錯了,人不人權以及奴不奴隸的問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而當初洛陽朝廷剛剛確立的時候,司隸也爆發了糧食危機,因此趙云不得不聽去韓浩的意見,同樣發展屯田制。
只是趙云與曹操的區別在于,曹操是終身農奴制,趙云是讓白波軍與黑山軍進行短期屯田,實質循環交替,如此激發白波軍和黑山軍的工作效率,讓從事屯田制度者看得到希望。
白波軍起源于河東白波谷,多為并州流民和河東流民,擁眾二三十萬,其中老幼婦孺占大多數,在關東軍收編白波軍之后,關羽挑選其中精銳為一線作戰部隊,又安置剩余的家屬在河內屯田,解決司隸糧食危機。
而經過數年屯田之后,按照當初與白波軍達成的協議,屯田五年之后,這些田地將成為屯田者的永久土地,因此現在大多數白波軍家屬都已經不再從事屯田制度,白波軍也成為了利益捍衛者。
有些像宋明時期的軍鎮,軍鎮當中的士兵家屬大規模在邊境屯田,幾年下來,這些士兵家屬將會獲得這些田地,士兵為了保護家屬和自己的私有財產,就必須和敵人拼命。
等到白波軍成為利益捍衛者,新的屯田人員就會變成黑山軍,也許有人奇怪,黑山軍不是已經投靠了朝廷嗎?為什么還會成為朝廷的屯田制農奴?
但我們要知道,黑山軍并不是張燕一股。
黑山軍起源于河內黑山山脈,這個黑山山脈就是太行山南部的余脈,黃巾之亂時,冀州黃巾在張角破滅后,幾乎全都開始往太行山轉移,大大小小二三十股勢力,分布在整個太行山當中。
這些黃巾余孽從冀州的常山國、中山國、趙國、魏郡、上黨皆有分布,一直延續到河內郡,整條太行山里到處都是黑山軍。
按照《后漢書》記載,太行山里的黑山軍總人口多達百萬。
張燕只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勢力,擁有將近二三十萬人口,兵馬擁眾七八萬之多,雖然投靠朝廷,但還有二十多股勢力盤踞在太行山里,并沒有投降于洛陽朝廷。
所以河內北面其實一直不太平,常有黑山軍南下劫掠百姓,為此關羽派徐晃駐扎在林慮、大號山一帶,與那里的黑山軍交戰,俘虜以及投降的黑山軍,精裝收編入伍,老弱婦孺家屬則安排屯田,取代原來的白波軍。
趙云之前是在共縣、汲縣等地領白波軍家屬屯田,等到關羽收復林慮蕩陰之后,又領黑山軍的家屬在朝歌屯田,他率領的部下也都是原來的黑山軍,總計一萬兩千人,有部將韓浩、羅平安、李蘭,以及原來的黑山軍將領陶升,五鹿等,常與黎陽一帶袁軍作戰。
這就是目前朝歌一帶,趙云這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