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迅速看完經過之后,他長舒了一口氣。
雖然早在去年,他就邀請公孫度結盟,一同進攻公孫瓚。
但公孫度的態度一直十分曖昧,既沒有表示同意,也沒有立即反對,讓袁紹一直搞不清楚他的態度。
現在他終于答應了結盟,派出大軍偷襲。
那時剛好公孫瓚和鮮于輔連續進攻鄭縣多次,都沒有把鄭縣拿下,導致銳氣盡失,士兵戰斗力不是特別高。
其實大家都差不多,雖然公孫瓚和鮮于輔連續進攻沒有攻破鄭縣,但高覽跟張郃也守得十分艱難,士氣同樣不高,已在崩潰的邊緣。
當時袁軍另外一股部隊崔巨業是在離鄭縣不到四十里的葛城之中,與郭圖在一起,兩軍相互策應,互為犄角。
在公孫瓚和鮮于輔進攻鄭縣的時候,崔巨業派兵來救,最終幫助高覽成功打退了那次進攻。
后來鮮于輔就分兵進攻葛城。
之所以分兵是一因為崔巨業和高覽互為犄角,如果不管崔巨業,只猛攻鄭縣的高覽的話,崔巨業確實是個麻煩,進可以進攻易京,威脅幽州軍后方,退可以幫助高覽側面退敵,因此必須派出一部分兵力去牽制。
二是因為公孫瓚和鮮于輔性格確實有些合不來,雙方都互相厭惡對方,只是礙于大家都是討伐袁紹的兵馬,所以沒有撕破臉皮而已。
本來即便是分兵,雙方依舊也是對袁軍有較大的兵力優勢,且在北方平原地區,幽州突騎十分厲害,高覽張郃崔巨業等人也都只有招架之力,不可能打敗公孫瓚和鮮于輔。
結果公孫度背后突襲,與高覽張郃約定舉火為號,一同進攻。這一仗打了一天一夜,張郃最終領軍殺入了公孫瓚的營寨,導致公孫瓚大敗,死傷一萬三千余人。若非鮮于輔派兵來救,掩護他撤退回了易京,恐怕公孫瓚這一戰就直接要被全殲。
現在高覽就上書詢問,要不要出兵易京,趁勝追擊?
袁紹看了之后,舉起手中的公文大聲道:“諸位,公孫瓚已經被打敗了,幽州至少在半年之內,沒有進攻我們的能力,此戰高覽張郃居功至偉,傳我命令,張郃遷為寧國中郎將,讓他與高覽領兵四萬,南下回援鄴城。”
“明公英明!”
審配大喜過望,連忙拱手。
劉惠和荀諶對視一眼,便都不說話了。
袁紹大手一揮,說道:“傳我將令,堆砌土山,挖掘地道,我一定要攻破平原縣城,生擒劉備!”
“唯!”
眾將士紛紛應是,與青州的決戰,同樣是一觸即發。
.......
.......
安陽陷落,鄴城動蕩,洛陽軍士氣大增,猛攻內黃、繁陽一帶。
朱儁占據了安陽,關羽包圍了內黃,趙云兵進蕩陰,洛陽大軍全面壓進,步步緊逼,給予了鄴城的袁譚逢紀極大的壓力。
之前說過,如果單拎出來任何一州,以他們的底蘊都遠不如冀州,包括青州這么多年發展,也僅僅只是積攢了不到九萬精銳大軍,而洛陽的兵力就更少,只有六萬左右。
反觀冀州的底蘊就太充足了,有總人口超過六百萬的廣袤華北平原背書,即便是30比1的農民和戰兵比例,總兵力也絕對超過20萬,底蘊實力非常強悍。
但在陳暮的設計之下,三面包夾,牽制了袁紹大量的兵力,同時利用洛陽八關,青州九河防區,讓袁紹難以集中力量一鼓作氣將某地突破。
如此一來,袁紹唯一可以消滅的,其實就是北方的公孫瓚。而且哪怕是公孫瓚,也有易守難攻的易京兜底,歷史上公孫瓚在易京堅守了數年之久,城中存糧草三百多萬斛,若非被袁紹設計,根本沒那么容易將他殲滅。
所以現在的袁紹其實很難四面皆敵,哪邊都不好攻打。即便是突破到平原城下,也是利用了寒冬臘月,九河冰封,這才勉強抵達。如果是平常時候,光密密麻麻的九河防區,估計都能拖他個一兩年。
不過雖然九河防區因為氣候問題出現了紕漏,但陳暮卻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提前挖掘了幾條河流,學曹操的打法把安陽灌成了湖泊,逼迫袁軍回防,給予青州那邊減緩巨大的壓力。
這就是陳暮與青州謀士團之間的默契,不管袁紹的主力進攻哪一方,另外一方都必須盡快給袁紹制造麻煩。